《大礼议之争(上)》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其并无子嗣,这皇位便依照祖制与内阁等商议,落到了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的头上。朱厚熜此时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接到入京继承大统的消息时,心中既有着对未知前路的忐忑,又有着即将君临天下的憧憬。
朱厚熜从湖北安陆出发,一路向着京城行来,所到之处,地方官员皆是诚惶诚恐地迎送,那场面自是十分隆重。而在京城之中,一场围绕着新皇帝即位的风波却在悄然酝酿。
内阁首辅杨廷和,这位历经数朝的老臣,在朝中颇有威望,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和对礼制的坚持。他与一众大臣商议后,决定按照既定的礼仪规程来迎接朱厚熜。在他们看来,朱厚熜虽是皇室血脉,但毕竟是以外藩入继大统,应当以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为子的方式来继承皇位,如此才能保证皇位传承在礼制上的正统性。
当朱厚熜的车驾终于抵达京城郊外之时,礼仪官便上前告知他需从东安门入皇城,然后暂居文华殿,以待择日登基,并且要先以皇太子的身份行叩拜等诸多礼仪,这一系列的安排都是依照杨廷和等人所秉持的“继嗣”之礼而来。
朱厚熜一听,年少气盛的他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满。他自幼熟读经史,对皇家礼制也有自己的认知,在他心里,自己乃是来继承大明的皇位,是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怎可随意过继给他人,又怎可屈尊去以皇太子的身份行那些礼仪。他坐在车驾之中,眉头紧皱,脸色阴沉,身边的侍从见此情形,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陛下,这是内阁和诸位大臣们商议好的礼仪,还望陛下依从啊,以免坏了规矩。”那礼仪官小心翼翼地劝说道,声音中都带着一丝颤抖,毕竟眼前这位虽未正式登基,可也即将是这天下之主了。
朱厚熜冷哼一声,说道:“朕奉皇考遗诏,继承大统,并非来做皇太子的,此等安排,朕绝不能接受,让他们重新斟酌礼仪再来回话。”他的话语掷地有声,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礼仪官吓得赶忙退下,回去将朱厚熜的话原原本本地告知了杨廷和等人。杨廷和听闻后,眉头也是一皱,心想这新皇帝年纪轻轻,倒是倔强得很,可他觉得这关乎礼制根本,绝不能轻易让步,于是便召集朝中诸多重臣,再次商议此事。
礼部尚书毛澄站出来说道:“首辅大人,此事关乎我朝礼制传承,若此番开了先例,日后皇位更迭等诸多事宜在礼制上恐将大乱啊,虽新皇一时不愿,咱们也当尽力劝诫,使其明晓大义才是。”
一众大臣纷纷点头称是,都觉得毛澄所言极是。杨廷和思索片刻后,决定亲自去面见朱厚熜,试图说服这位年少的未来君主。
当杨廷和来到朱厚熜暂歇之处时,朱厚熜知晓是他前来,倒也没有摆架子,只是神色依旧冷淡。杨廷和先是行了礼,然后便缓缓开口道:“陛下,臣等所定礼仪,皆是遵循祖制,以继嗣之礼迎陛下入宫、登基,此乃为了保证我大明皇位传承有序,正统无差,还望陛下能体谅臣等苦心,依从这礼制而行啊。”
朱厚熜看着杨廷和,眼神中透着一丝锐利,说道:“首辅大人,朕自然知晓礼制重要,可朕的生父乃是兴献王,朕若过继给孝宗皇帝,那置朕的生父生母于何地?这于情于理,朕都难以接受,难道祖制就不顾人伦亲情了吗?”
杨廷和赶忙回道:“陛下,这继嗣之礼,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在皇家传承之中,正统为要,陛下既入继大统,当以大局为重,还望陛下莫要因这一时的私情而坏了礼制规矩啊。”
朱厚熜却是寸步不让,说道:“朕意己决,此事断无可能,首辅大人还是莫要再劝了,当另行商议合适的礼仪才是。”
两人一番交谈,竟是不欢而散。杨廷和回去后,心中忧虑,他深知这新皇帝如此强硬的态度,后续怕是要生出诸多事端来,可他依旧不愿轻易改变主张,觉得只要联合朝中大部分大臣坚守礼制,总能让朱厚熜妥协。
而朱厚熜这边,也没有闲着,他虽年少,却也聪慧,知晓自己刚入京,在朝中并无多少根基,便暗中传信给自己从安陆带来的一些心腹谋士,让他们帮忙查找过往典籍中有关皇位继承礼制的记载,试图从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好与杨廷和等一众大臣据理力争。
其中一位谋士名叫张璁,此人颇有学识,也极善钻营礼制条文。他日夜翻查典籍,终于找到了一些可以利用的说法。他赶忙进宫求见朱厚熜,见到朱厚熜后,张璁行礼说道:“陛下,臣查阅诸多古籍,发现古之帝王有旁支入继大统者,亦并非皆是以过继为子的方式,而是可以尊生父为皇考,这在礼制上也并非无据可依,陛下可借此与朝中大臣辩驳。”
朱厚熜一听,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光亮,说道:“真有此事?张卿快细细说来。”
张璁便将自己所找到的那些记载一一详细道来,朱厚熜听后,心中大喜,觉得自己终于有了能与杨廷和等人抗衡的底气。
次日,朝堂之上,气氛格外凝重。大臣们都知晓今日新皇帝怕是还要就登基礼仪之事与他们争论,个个都神色严肃,准备好要继续劝诫朱厚熜依从礼制。
朱厚熜坐在御座之上,虽说尚未正式登基,但此刻也有了几分天子威严。他看着下方的大臣们,缓缓开口道:“朕昨日又细细思量了一番这登基礼仪之事,朕以为,朕可尊孝宗皇帝为皇伯考,而朕的生父兴献王当尊为皇考,如此方合人伦,也并未违背礼制,众卿以为如何?”
此语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杨廷和第一个站出来,脸色十分难看,说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这与我朝一首以来遵循的继嗣之礼大相径庭,若如此行事,那天下人将会如何看待我大明的礼制,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礼部尚书毛澄也跟着说道:“陛下,首辅大人所言极是,这礼制既定,哪能随意更改,还请陛下依从之前所定礼仪,莫要因一己之念而乱了我朝根本啊。”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朱厚熜面色一沉,他早料到会有如此局面,却也没有丝毫退缩之意,说道:“朕己说过,朕所提并非无据可依,古之礼制亦有旁例,怎可说朕是一己之念,众卿莫要固执己见,当顺应情理才是。”
杨廷和见朱厚熜如此强硬,心中更是焦急,说道:“陛下,即便古有旁例,可那并非我朝所奉行之主流礼制,我朝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在皇位传承等诸多礼制上向来严谨,陛下若执意如此,恐会动摇国本啊。”
朱厚熜冷哼一声,说道:“朕看是诸位大臣太过迂腐,只知一味遵循旧例,却不顾实际情理,朕的生父养育朕多年,朕怎可轻易不认,此事朕绝不让步,众卿若有异议,可再细细思量,拿出更合适的说法来。”
说罢,朱厚熜便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杨廷和看着朱厚熜离去的背影,心中暗叹,知道这场围绕着“大礼议”的争斗,怕是要陷入僵局,且只会越发激烈了。
接下来的几日里,朝堂之上依旧是围绕着这个话题争论不休。朱厚熜不断地让张璁等心腹谋士查找更多典籍依据,而杨廷和等大臣也联合起来,西处游说朝中官员,试图让大家都站在他们这一边,维护所谓的正统礼制。
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此刻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该偏向哪一方才好。毕竟一边是即将登基的皇帝,一边是在朝中威望极高的内阁首辅以及众多重臣,得罪了哪一方,似乎都不会有好下场。
而在民间,此事也渐渐传开了,百姓们虽然不太懂这朝堂之上复杂的礼制之争,但也都在茶余饭后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新皇帝不忘生父,乃是重情重义之人,也有人觉得应当遵循老规矩,怕这礼制一乱,天下会出大乱子。
朱厚熜为了能让更多人支持自己的主张,还特意让一些支持他的官员在京城的学府等地宣扬他所秉持的礼制观点,试图从舆论上给自己造势。杨廷和等大臣见状,也赶忙安排人手去反驳,双方你来我往,京城之中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仿佛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厚熜的态度愈发坚决,他深知此事若是一开始就妥协了,那日后在朝堂之上怕是再难有自己的话语权,而杨廷和等人也是不肯让步,他们觉得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大明传承多年的礼制将会被破坏殆尽,整个国家的秩序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场“大礼议之争”,就这般在上朝时的激烈辩驳、下朝后的暗中较劲中持续着,谁也不知道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只是所有人都清楚,这场争斗己经深深影响到了大明的朝堂,并且还在不断地搅动着那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朝局……
(http://qutxt.com/book/1YAT.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