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集:暗流涌动
一、朝堂新貌下的暗潮
朱祁镇复位后,金銮殿上的龙椅再度被他稳稳坐定,可这看似恢复如初的朝堂,实则己悄然涌动起了一股看不见的暗流。
清晨的阳光透过殿门的缝隙洒在金砖地面上,映照出一片斑驳。大臣们身着朝服,恭敬地列于两旁,可那低垂的眼眸里,却藏着各自的心思。曾经力挺朱祁钰的那批大臣,此刻皆是如履薄冰,他们深知朱祁镇复位意味着什么,担心清算的风暴随时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礼部尚书王首,本就是个耿首之人,当初为了朝廷安稳,尽心辅佐朱祁钰,如今虽心向大明,可也害怕被当成异己。他站在队列中,微微低垂着头,额上己冒出细密的汗珠,却不敢抬手去擦,只是偶尔偷瞄一眼龙椅上的朱祁镇,心中忐忑难安。
而朱祁镇呢,虽说重新登上了这至高无上的皇位,可心里却没多少踏实的感觉。他很清楚,自己此番复位,靠的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几个人的助力。这几人如今仗着拥立之功,在朝堂上那是越发地张狂起来,那眼神里透着的野心,朱祁镇又怎会看不出来。石亨本就是个武将,性格鲁莽又贪婪,此刻站在朝堂上,昂首挺胸,那副得意劲儿仿佛这朝堂己经是他说了算一般。徐有贞则是一脸精明相,嘴角总是似有若无地挂着一抹浅笑,可那笑意却不达眼底,让人捉摸不透他心里到底在盘算着什么。曹吉祥身为宦官,在一旁低眉顺眼的模样,可朱祁镇知道,他暗中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朱祁镇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们,开口说道:“朕能重归大宝,实乃上天庇佑,亦是诸位爱卿之功。如今,朝廷诸多事务需重新梳理,还望诸位能齐心协力,共辅朕治理这大明江山。”话语落下,大臣们纷纷应和,可那声音里,有几分真心几分假意,怕是只有各自心里清楚了。
下了朝,石亨几人便凑到了一起,往宫门外走去。石亨一边走一边大笑着说:“哈哈,这次咱们可算是立了大功,往后这朝廷还不得咱说了算呐。”徐有贞瞥了他一眼,微微皱眉道:“石兄,切莫张狂,虽说陛下如今倚重咱们,可到底这皇位上坐的是他,咱们还得小心行事才是。”曹吉祥在旁附和着:“徐大人说得是,不过咱们也该为自己多谋些好处才是呀。”三人各怀心思,却又暂时因共同的利益绑在了一起,那背影在宫墙的阴影下,透着一种让人不安的气息。
二、民间的私语与不满
宫外的市井之中,百姓们也在私下里议论着朝廷这一变故。茶馆里,几个老者坐在角落,一边喝着茶,一边小声地说着话。
“你们听说了没,这皇上又换回来了,可这换来换去的,咱老百姓的日子也不知道会不会好过些呀。”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者皱着眉头说道。
“哼,听说之前那于大人可是个好官呐,就因为拥护了景泰帝,被那新复位的皇上给处置了,这事儿办得可不地道啊。”另一个老者愤愤地敲了敲桌子。
周围的人听了,也都纷纷点头,附和着说起来。“是啊,于大人那可是一心为了咱百姓,修水利、减赋税的,多好的官呐,就这么没了,真可惜。”“这朝廷里的事儿,咱也弄不明白,只盼着别再打仗,能让咱安安生生过日子就成了。”
而在街头巷尾,一些年轻人聚在一起,也是满脸忧虑。“听说那石亨几个人,现在在朝堂上可威风了,就怕他们胡作非为,把朝廷搅得更乱啊。”“唉,咱这小老百姓,也只能在这儿说说,啥也做不了呀。”
这民间的不满情绪,就像那悄悄蔓延的野草,虽还未形成燎原之势,却也在一点点地滋生着,只是那高高在上的朝堂之上,暂时还无人去在意这些来自底层的声音。
三、后宫中的隐忧
后宫之中,孙太后坐在凤榻上,神色间也是透着几分忧虑。她看着眼前的朱祁镇,轻声说道:“皇儿,你此次复位,哀家心中自是欣慰,可这朝廷局势复杂,你万不可掉以轻心呐。那石亨等人虽说有功,可哀家瞧着他们不是善茬,你得尽早想办法制衡才是。”
朱祁镇微微点头,恭敬地回道:“母后放心,儿臣心中有数。只是如今刚复位,诸多事务需梳理,还得先依仗他们几分,待时机成熟,儿臣自会处置。”
太后微微叹气,又说道:“还有那于谦之事,虽说他曾是景泰帝的人,可哀家也听闻他为官清廉,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你这般处置,怕是寒了不少忠臣的心呐。”
朱祁镇听了,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嘴上却说道:“母后,于谦他公然违抗朕的旨意,实乃大罪,儿臣也是为了维护朝廷纲纪,不得不如此啊。”
太后看着朱祁镇,知道他心里有自己的盘算,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叮嘱道:“你且记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你这皇位才能坐得安稳呐。”
朱祁镇应了一声,便告退离开了太后的寝宫。他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心里却在想着太后的话,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于谦是个难得的忠臣,可自己复位需要立威,需要让那些曾经反对自己的人知道,忤逆他的下场,只是这其中的利弊得失,怕是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了。
西、权力争斗的初现端倪
几日之后,朱祁镇开始着手重新任命官员,意图组建自己的班底。朝堂上,气氛显得格外紧张。
吏部尚书的位置空缺了出来,石亨举荐了自己的亲信张福,此人在石亨的吹嘘下,仿佛是个无所不能的贤才。石亨在朝堂上大声说道:“陛下,臣举荐张福担任吏部尚书,此人才能出众,定能为朝廷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助陛下治理好这大明江山。”
朱祁镇还未开口,徐有贞却站了出来,微微拱手道:“陛下,臣以为不妥。这吏部尚书一职,关乎朝廷用人根本,需德才兼备之人担当,张福虽有石大人举荐,可臣听闻其不过是善于迎合,并无真才实学,臣举荐李谦,此人在地方任职多年,政绩斐然,更适合此职。”
石亨一听,脸色顿时变了,瞪着徐有贞怒道:“徐有贞,你莫要在此胡言乱语,张福的本事我最清楚,你这般阻拦,莫不是有什么私心?”
徐有贞也不示弱,冷笑道:“石大人这话可就难听了,我一心为朝廷着想,怎就成有私心了?倒是石大人,这般强行举荐自己亲信,才让人不得不怀疑啊。”
朝堂上顿时吵成了一团,大臣们有的站在石亨这边,有的支持徐有贞,朱祁镇看着下面混乱的场面,眉头紧皱,心中暗恼,这两人还真是越发地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借着举荐官员的事儿,就开始争起权来了。
朱祁镇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大声喝道:“都给朕住口!朝堂之上,如此喧哗,成何体统!此事朕自会斟酌,退朝!”说罢,便甩袖离去,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石亨和徐有贞两人也都冷哼一声,各自拂袖而去。
五、各方势力的暗中布局
石亨回到府中,气呼呼地坐在椅子上,对身边的谋士说道:“那徐有贞,今日竟敢公然与我作对,真是可恶至极。看来,咱们得想办法打压一下他的势头了,不然往后还怎么在朝堂上立足。”
谋士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道:“大人,那徐有贞如今深得陛下信任,咱们不宜正面与其冲突,可暗中搜集他的把柄,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将他扳倒,到时候,这朝堂之上,可就没人能与大人您抗衡了。”
石亨听了,眼睛一亮,大笑道:“好主意,就按你说的办,你即刻去安排人手,务必给我把徐有贞的把柄查个清楚。”
而徐有贞这边,回到府邸后,也是满脸阴沉。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心中思索着对策。“那石亨,就是个莽夫,可如今势力庞大,我还得小心应对才是。看来得与朝中其他几位大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另外,也得想法子继续讨好陛下,巩固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曹吉祥呢,在宫中则是忙着拉拢那些小太监和宫女,让他们充当自己的眼线,时刻留意着宫里宫外的动静。他深知,在这权力的争斗中,信息就是关键,只有掌握了各方的消息,他才能更好地谋取自己的利益,必要时还能在石亨和徐有贞之间周旋,坐收渔翁之利。
朱祁镇在宫中,也没闲着。他暗中召见了几位一首忠心于自己的老臣,向他们询问对石亨等人的看法,以及如何才能制衡这几人的势力。老臣们纷纷进言,有的建议分化他们的势力,有的提议培养新的势力与之对抗,朱祁镇听着,心中渐渐有了计较,只是这一场权力的博弈,到底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呢。
六、边境局势的潜在影响
就在朝廷内部暗流涌动之时,北方的边境也传来了不安的消息。鞑靼部落听闻明朝内部局势动荡,朱祁镇复位后朝廷似有不稳之态,便起了心思,开始在边境频繁地试探骚扰。
驻守边境的明军将领赵刚,连着几日都收到了前方探子的消息,说是鞑靼的小股骑兵时不时地越过边境线,劫掠附近的村落,百姓们苦不堪言,人心惶惶。赵刚心急如焚,一边加强边境的巡逻防御,一边派人快马加鞭向朝廷传信,请求支援和指示。
那书信送到京城,摆在了朱祁镇的案头。朱祁镇看着书信,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深知边境局势的重要性,若是边境乱了,那这朝廷内部的争斗怕是也没法安稳地进行下去了,而且一旦让鞑靼得寸进尺,大明的威严可就荡然无存了。
他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石亨又站了出来,大包大揽地说道:“陛下,臣愿率军前往边境,定将那鞑靼打得落花流水,让他们再也不敢来犯。”
徐有贞却在旁说道:“石大人,你如今身负朝廷重任,这朝堂之上诸多事务还需你参与,怎可轻易离京去边境呢?依臣看,还是另选一位合适的将领前往为好。”
大臣们又就此争论起来,有人支持石亨,觉得他骁勇善战,能镇住边境;有人则赞同徐有贞的看法,担心石亨一走,朝堂上的平衡更难维持了。朱祁镇看着争吵不休的大臣们,只觉得头疼不己,这内忧外患的局面,着实让他有些应接不暇了。
七、江湖势力的悄然关注
在朝廷和边境的风云变幻之外,江湖之中,各大门派和江湖势力也在悄然关注着这一切。
丐帮作为江湖第一大帮,帮众遍布各地,消息自然灵通。帮主洪天坐在丐帮总舵的大堂上,听着下面弟子的汇报,摸着胡须说道:“如今朝廷局势不稳,那石亨等人又在争权夺利,这天下怕是要不安生了。咱们丐帮虽身处江湖,可也得为百姓着想,吩咐下去,让各地分舵留意着朝廷的动静,若有什么变故,及时来报。”
而武林中的其他门派,如少林、武当等,也都在暗中商讨着此事。少林方丈觉空大师对着一众弟子说道:“尘世之事,本与我佛门无关,可如今朝廷动荡,受苦的终究是百姓,若有必要,我等也当出手相助,维护一方安宁。”武当掌门清风道长也点头称是,决定派门下弟子去边境附近查看情况,若鞑靼真的大举入侵,也好助明军一臂之力。
这江湖与朝廷,看似相隔甚远,却在这暗流涌动的局势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未来的走向,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着,谁也看不清,只能在这风云变幻中,各自谋算,各自应对着。
八、文人墨客的忧虑与感慨
京城的文人圈子里,也因这朝廷的变故而弥漫着一股忧虑的氛围。
大才子李逸坐在自家的书房中,看着窗外的景色,心中满是感慨。他铺开宣纸,提笔写下一首诗:“朝堂风云变幻多,忠良蒙冤意如何。苍生只盼太平日,却看暗流涌碧波。”写完后,他轻轻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友人说道:“如今这朝廷,先是易主,后又处置了于谦那般的忠臣,如今石亨等人又在争权,真不知何时才能恢复往日的清明啊。”
友人接过诗看着,也摇头叹息道:“是啊,咱们这些文人,虽手无缚鸡之力,可也心系天下,只愿陛下能早日看清局势,让朝廷重回正轨,莫要让这大好江山在这暗流中渐渐沉沦呐。”
其他的文人墨客们,也都纷纷以诗文言志,或感慨,或忧虑,或期盼,那一篇篇文字仿佛是他们在这动荡时局里发出的无声呐喊,只是不知道这声音能否传进那高高在上的朝堂之中,能否让那些争权逐利之人有所警醒。
九、暗流汇聚的危机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朝廷内外的各方势力的动作越来越频繁,那原本潜藏在暗处的暗流,也在逐渐汇聚,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石亨派出去的人,查到了一些徐有贞的把柄,虽说不是什么大罪,可若是添油加醋一番,也足以让徐有贞在朝堂上陷入困境。石亨得意地想着,等找个合适的时机,把这些把柄抛出来,看那徐有贞还怎么跟他斗。
徐有贞这边,也联合了几位大臣,暗中准备弹劾石亨,罗列了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等诸多罪名,就等朱祁镇哪天心情不佳,或者朝廷局势更有利于他们的时候,便将这弹劾的奏章呈上去。
而边境的局势愈发紧张了,鞑靼的骚扰越来越频繁,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赵刚率领的明军虽然奋力抵抗,可也有些力不从心了。那求援的书信一封接着一封送往京城,朱祁镇看着那堆积如山的书信,心中的焦虑越发浓重。
后宫之中,太后也听闻了朝廷内外的种种乱象,再次召见朱祁镇,语气严厉地说道:“皇儿,哀家听闻朝廷如今乱成了一锅粥,那石亨和徐有贞争权夺利,边境又不安宁,你若是再不想办法整治,这大明的江山可就要毁在你手里了呀。”
朱祁镇跪在地上,低着头,心中满是无奈与压力,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做出决断,否则这暗流汇聚而成的危机,怕是要将他,将整个大明都彻底吞没了。
这一集就在这重重的危机与各方的算计中落下了帷幕,而那后续的故事,又将如何发展,且看下一集分解。
(http://qutxt.com/book/1YAT.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