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议
朝会风云
晨曦透过斑驳的云层,洒在巍峨的紫禁城宫殿之上,给那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的琉璃瓦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今日的朝会,气氛显得格外凝重,朱棣身着龙袍,端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之上,目光深邃地扫视着朝堂之下的群臣。
经历了之前的诸多动荡,从各方势力的暗中较量,到边疆的战事起伏,再到内部的矛盾纷争,朱棣越发清晰地察觉到,朝廷现有的制度宛如一艘年久失修的大船,看似仍在航行,可各处的漏洞己让它在时代的浪潮中摇摇欲坠,若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大明的江山想要长治久安,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诸位爱卿,”朱棣率先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朕近日深思,我大明自开国以来,虽有诸多建树,然如今却也面临诸多难题,外有边疆忧患,内有民生困扰,朝堂之上,亦不乏掣肘之事,朕以为,朝廷制度需得革新,方可保我大明江山永固,今日特召集诸位,共商改革之策,众卿可畅所欲言。”
话音落下,朝堂上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随后便如投入石子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吏部尚书王大人率先出列,他微微躬身,手持笏板,一脸正色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当下官员选拔制度,实有诸多弊端。往昔科举取士,虽能选拔有才学之人,然如今却出现了不少只知死读书,毫无实干之才的官员,更有甚者,靠贿赂考官、攀附权贵而得仕途,长此以往,朝堂吏治必乱,臣建议,可在科举之外,增设举荐贤能一途,由各地德高望重之贤达举荐有真才实干者,再经朝廷考核后录用,如此,方能让真正能为朝廷效力之人入朝为官。”
户部尚书李大人紧接着附和道:“王大人所言极是,不仅官员选拔需改,这赋税制度亦当调整。如今民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赋税却多压在贫苦百姓身上,导致民不聊生。臣提议,重新丈量土地,按田亩多寡、肥瘦合理制定赋税,让那些豪门大户承担应尽之责,同时减轻百姓负担,如此,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财赋亦能充盈。”
有识之士各抒己见
朝堂之上,众人纷纷发言,各种建议此起彼伏。
礼部尚书赵大人也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文化之繁荣对我大明至关重要。当下,可在各地广设学府,不仅教授儒家经典,更应增添天文、地理、算数等实用之学,培养全面之才。同时,鼓励文人著书立说,朝廷对优秀之著作给予嘉奖,让我大明之文化能远播西方,彰显我朝之昌盛。”
兵部尚书则神情严肃地进言:“边疆之患,不可不察。如今虽有几次胜仗,但军队之训练、军备之更新仍需重视。臣建议,设立专门的军器监,招揽能工巧匠,研发更为精良的兵器。同时,制定严格的军队训练之法,定期考核,优胜劣汰,让我大明军队时刻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方能震慑外敌,保我边疆安宁。”
朱棣坐在龙椅上,仔细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发言,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他深知这些建议皆是关乎大明未来走向的关键之策,若能妥善施行,大明必将焕然一新。
“众卿所言,皆切中要害,朕心甚慰。”朱棣开口,声音中透着几分欣慰,“朕决定,这些改革措施,可逐步推行,众卿需齐心协力,为我大明之改革出一份力。”
保守势力初现端倪
然而,就在这一片看似积极的改革氛围中,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些举措持赞同态度。
内阁大学士陈大人,向来秉持守旧之念,他眉头紧皱,心中对这即将推行的改革满是抵触。在他看来,祖宗之法不可轻易变更,如今的大明虽有些许问题,但靠着以往的制度也维持了这么多年,贸然改革,说不定会引发更大的乱子。可朝堂之上,众人皆附和皇帝,他也不好当面反驳,只能暂时隐忍,心中却暗自盘算着如何阻止这改革的浪潮。
下朝之后,陈大人便匆匆召集了几位与他想法一致的朝中官员,齐聚在他的府邸书房之中。
“诸位,今日朝堂之上,陛下受那些激进之人蛊惑,竟要大动干戈进行改革,这可如何是好啊?”陈大人一脸忧虑地说道。
刑部侍郎张大人冷哼一声:“哼,那些人就是想借此机会揽权罢了,增设举荐之路,谁知道会不会成为他们安插亲信的手段,这要是施行下去,朝堂还不乱了套。”
工部侍郎刘大人也附和道:“是啊,重新丈量土地,那得触动多少豪门大户的利益,到时候,这京城内外,怕是不得安宁了,这改革之举,太过冒进,不可行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觉得这改革必须得阻止,于是,一个暗中抵制改革的小团体,就在这悄无声息中形成了。
改革初推行遇阻碍
数日后,改革的第一道政令开始施行——各地官府开始着手准备重新丈量土地。可这政令刚下达,就遇到了重重阻碍。
在江南富庶之地,当地的一些大地主们听闻消息后,纷纷联合起来,贿赂当地的官员,让他们在丈量土地时弄虚作假,故意少报田亩数量。而那些被贿赂的官员,有的本就对改革心存不满,有的则是经不住钱财的诱惑,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土地丈量之事进展缓慢,且数据严重失实。
户部派去监督的官员将此事上报朝廷,朱棣听闻后,龙颜大怒:“朕欲行利民之举,这些人竟敢如此阳奉阴违,简首是目无王法!”
他当即下令,派遣御史前往彻查,严惩那些舞弊的官员和勾结的地主。可这御史刚到地方,就遭到了各种刁难,甚至有人暗中威胁其性命,让其不要多管闲事。
与此同时,举荐贤能这一举措在推行时,也出现了问题。一些权贵们打着举荐贤能的幌子,将自家的亲戚子弟,不论有无真才实学,都往上报,导致举荐上来的人员鱼龙混杂,真正有才能的人反而被埋没,引得朝堂内外怨声载道。
朝堂争论
面对这些问题,朝堂上再次掀起了激烈的争论。
支持改革的一派自然是要求严惩那些阻碍改革的势力,加大改革的执行力度。吏部尚书王大人痛心疾首地说:“陛下,若此次对这些舞弊之人不加以严惩,那往后的改革政令,根本无法推行下去,还望陛下当机立断啊!”
而保守势力那边,陈大人却趁机进言:“陛下,您看,这改革刚一开始,就闹出这么多乱子,可见这改革之举本就不妥,还望陛下三思,莫要因一时冲动,动摇了我大明的根基啊。”
朱棣眉头紧锁,他深知这改革的艰难远超想象,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若此时退缩,那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大明依旧会在那陈旧的制度中逐渐腐朽。
“朕心意己决,改革之事必须继续推行。”朱棣目光坚定地说道,“对于那些阻碍改革、舞弊徇私之人,绝不姑息,御史继续彻查,无论涉及何人,皆依法处置。同时,完善举荐之法,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务必让真正的贤能之士入朝为官。”
民间反响
在朝廷内部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民间对于改革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
一些贫苦的百姓,听闻朝廷要重新丈量土地,减轻赋税,心中满是期待,他们盼望着这一举措能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让他们不再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在乡村田野间,百姓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朝廷的改革,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听说了吗?朝廷要给咱穷人做主了,以后那些地主老爷们可不能再少交税了,咱的日子说不定能好过些呢。”一位老农笑着说道。
“是啊,但愿这改革能顺顺当当的,可别又被那些当官的给搅和了。”另一位村民附和着。
然而,那些与大地主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商贾、乡绅们,却对改革满心怨恨,他们在背后散播着各种谣言,说朝廷这是要搜刮民脂民膏,改革只会让天下大乱等等,试图蛊惑人心,给改革制造舆论压力。
再遇困境
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在改革官员选拔制度时,增设的举荐贤能一途虽然经过完善考核标准后,情况有所好转,但那些靠科举入仕的官员们,却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认为朝廷此举是贬低科举的正统性,于是,在朝堂上,又形成了一股科举派与举荐派的对立之势,两派时常为了一些人事任免之事争吵不休,导致朝廷政务的处理都受到了影响。
而在发展经济方面,朝廷鼓励商业发展,想要通过增加商税来充盈国库,可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深入人心,不少官员和士大夫们坚决反对,认为商业发展会让百姓变得逐利浮躁,荒废农事,破坏大明以农为本的根基,这使得经济改革的相关政令在推行时,也是困难重重。
朱棣的坚持与决心
面对这重重困境,朱棣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深知,改革之路本就是布满荆棘,想要打破旧有的格局,建立新的秩序,必然会触动各方的利益,遭遇各种阻力。
朱棣频繁召见那些支持改革的大臣,与他们一起商讨应对之策。他亲自下旨,在全国范围内张贴告示,向百姓解释改革的意图和好处,澄清那些谣言,稳定民心。
对于朝堂上的纷争,他严厉告诫官员们,无论是科举出身还是举荐入朝,皆是为朝廷效力,当以国家大义为重,若再因派别之争而误了政务,定不轻饶。
在经济改革方面,朱棣召集了各地的富商代表,与他们面谈,了解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让支持改革的大臣们收集古今中外商业繁荣而国家昌盛的例子,整理成册,分发给朝中官员,试图改变他们重农抑商的固有观念。
转机渐现
或许是朱棣的坚持和决心起了作用,或许是改革本身确实契合大明发展的需要,慢慢地,一些情况开始有了转机。
在土地丈量一事上,经过御史们的不懈努力,严惩了一批舞弊的官员和地主,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各地的土地丈量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数据也越来越准确,为后续合理制定赋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举荐贤能的制度经过不断磨合,也选拔出了一些真正有才能却出身低微的人才,他们进入朝廷后,凭借自己的能力,为改革出谋划策,做出了不少成绩,让那些原本反对的人也渐渐闭上了嘴。
在经济改革方面,随着朝廷对商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一些地方的商业逐渐繁荣起来,不仅增加了国库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就业和民生改善,让更多人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
保守势力的挣扎
然而,保守势力并没有就此罢休。
陈大人等人眼见改革有了起色,心中越发焦急,他们开始变本加厉地在暗中搞小动作。他们利用自己在朝中的人脉关系,对一些支持改革的官员进行弹劾,编造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试图将他们排挤出朝廷,削弱改革派的力量。
同时,他们在一些重要的政务决策上,故意拖延、阻挠,使得改革的政令无法及时有效地执行,想要以此来拖垮改革,让朝廷不得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
朱棣的强硬手段
朱棣察觉到了保守势力的这些小动作,他决定采取强硬手段予以回击。
他下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督查小组,由自己的心腹大臣负责,暗中调查那些弹劾事件背后的真相,一旦发现是保守势力恶意为之,便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惩处。
对于那些在政务决策上故意拖延的官员,朱棣亲自过问,明确规定了各项政务的处理期限,若逾期未完成,便按照失职论处,绝不姑息迁就。
在一次朝会上,朱棣当着群臣的面,严厉斥责了保守势力的行为:“朕推行改革,是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尔等若再敢从中作梗,休怪朕不讲情面,无论你们是何身份,过往有何功劳,只要阻碍改革,朕定严惩不贷!”
朱棣的这番强硬表态,让朝堂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保守势力们虽然心中不服,但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与皇帝作对,改革的推进终于迎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
改革成效初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成效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经过重新丈量土地和调整赋税制度,百姓的负担明显减轻,民间的怨气也少了许多,百姓们开始安心耕种,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让朝廷中涌入了一批有真才实干的新鲜血液,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使得朝廷的政务处理更加高效、灵活,各种政策的制定也更贴合实际情况。
商业的繁荣更是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里的集市热闹非凡,各地的货物往来频繁,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也让大明的国库日益充盈,有了更多的钱粮去加强边疆防御、发展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
展望未来
朱棣站在紫禁城的城楼上,望着那繁华的京城景象,心中感慨万千。这一路走来,改革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无数次面临困境,无数次想要放弃,可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如今,看到改革初显成效,他更加坚定了继续推行下去的决心。他知道,前方或许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保守势力说不定还会卷土重来,可只要大明能在这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前进,走向真正的繁荣昌盛,那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转身,目光深邃地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那幅国泰民安、山河锦绣的美好画卷,而他,将继续引领着大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http://qutxt.com/book/1YAT.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