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改革
边境的和平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长久以来笼罩在大明王朝上空的战争阴云。朱棣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坚定,他深知这难得的安宁是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的好时机,于是下定决心要对朝廷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大明的江山能够更加稳固,百姓的生活越发富足。
早朝之上,朱棣环视着朝堂之下的众大臣,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如今边境己定,与鞑靼部落达成和议,我大明可暂歇兵戈。然朕以为,欲保我大明江山永固,长治久安,朝廷上下需革新除弊,加强中央之权,提升诸事之效,众卿可有何良策?”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绯袍,面容清瘦却透着睿智的大臣站了出来,此人正是内阁大学士李贤。他恭敬地拱手行礼,而后说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整顿吏治。如今朝堂之中,不乏尸位素餐者,政令下达,常梗阻于层层官员之间,致使行政效率低下。可设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以政绩、品德、才能等多方面考量,优胜劣汰,如此一来,方能让有能之士得以施展,朝堂上下焕然一新。”
朱棣微微点头,赞许道:“李爱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牵头,会同吏部,尽快拟定考核细则,呈朕审阅。”
“臣领旨。”李贤应声道。
这时,户部尚书张大人也出列奏道:“陛下,减轻百姓赋税一事,实乃关乎国本。如今虽边境稍安,但多年战乱,百姓疲敝,田地荒芜者众多。若能适当减轻赋税,可使百姓有余力开垦荒地,恢复生产,于国之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朱棣沉思片刻后问:“那依张爱卿之见,赋税该如何个减法?”
张大人赶忙回道:“陛下,可先从田赋入手,将江南富庶之地的田赋按比例下调两成,北方受战乱影响较重地区下调三成,同时对一些杂税进行梳理,去除那些不合理的苛捐杂税,让百姓轻装上阵,专心务农或从商。”
朱棣看向其他大臣,问道:“众卿觉得如何?”
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朱棣便即刻下旨:“好,此事就由张爱卿负责,会同各地官员,妥善落实,切不可让朕的利民之举沦为空谈。”
“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张大人领命退下。
而在一旁的林羽,心中对这些改革举措亦是十分赞同,他深知这些改革对于大明的重要性,虽然自己身为锦衣卫,平日里多是负责情报和安保之事,但也想为这朝廷的变革出一份力。待众人奏事稍歇,林羽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臣以为,加强军队建设亦是刻不容缓。虽说如今边境暂安,但居安思危,方能保我大明无虞。可从兵源选拔、训练方法以及兵器制造等多方面着手改进。”
朱棣来了兴趣,说道:“林爱卿细细说来。”
林羽继续说道:“回陛下,兵源选拔上,以往多是从各地农户中抽丁,然如今可扩大范围,招募一些有武艺基础、报国之志的民间义士,充实到各军之中。训练方法上,可借鉴古之兵家练兵之法,再结合当下实战经验,制定更为严格且实用的训练操典,让士兵们平日里练就过硬本领。至于兵器制造,加大投入,召集能工巧匠,研发更为精良的兵器,如火器方面,可进一步改进鸟铳、火炮等,使其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朱棣听后,龙颜大悦,夸赞道:“林爱卿所言,切中要害啊。朕便命你协同兵部,一同推进军队建设这一改革事宜,务必让我大明军队成为一支虎狼之师。”
“臣定竭尽所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劳。”林羽高声应道。
随着一道道旨意下达,朝廷上下瞬间忙碌了起来。李贤带着吏部的官员们日夜商讨官员考核制度,他们翻阅典籍,参考前朝经验,又结合当下大明的实际情况,反复斟酌每一项考核标准。经过数周的努力,终于拟定出了一份详尽的考核细则,涵盖了官员在任内的政务处理、廉洁奉公、地方发展等诸多方面,还设置了相应的奖惩机制,表现优异者可获升迁嘉奖,而那些庸碌无为、贪赃枉法者则要面临降职甚至罢官的惩处。
户部张大人这边,也马不停蹄地派遣官员前往各地,传达朝廷减税的旨意,并亲自监督各地赋税账簿的梳理工作。在一些地方,起初还有些官员试图敷衍了事,毕竟这涉及到他们的利益,少收赋税意味着他们可捞取的油水也会减少。但张大人铁面无私,一经发现,当即严惩,杀鸡儆猴之下,各地官员再也不敢懈怠,纷纷认真落实减税政策。百姓们听闻这一消息,无不欢呼雀跃,那些原本愁眉苦脸的庄稼汉们,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干劲也更足了,纷纷拿起农具,走向荒芜己久的田地,开始辛勤劳作,开垦播种,期待着来年的丰收。
林羽则一头扎进了军队建设的事务中。他先是与兵部的将领们一同奔赴各地的军营,考察兵源情况。在民间招募时,场面十分热闹,不少身怀武艺的年轻人踊跃报名,他们渴望在军中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林羽亲自把关,挑选那些身体素质好、品行端正且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人进入军队。
而在训练场上,林羽更是亲力亲为,他邀请了军中的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头,一起参照新制定的训练操典,对士兵们展开高强度的训练。从最基础的体能训练,到战术配合,再到兵器使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士兵们起初叫苦不迭,但看到林羽和将领们都陪着他们一起摸爬滚打,也都咬牙坚持了下来。日子一长,成效渐渐显现,士兵们的身体素质和战斗素养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兵器制造方面,林羽召集了各地有名的工匠,在京城设立了专门的兵器制造局。他鼓励工匠们大胆创新,对于那些能改进兵器性能的好点子,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一位老工匠,提出了一种改进鸟铳发火装置的方法,经过试验,大大提高了鸟铳的发火成功率和射击速度。林羽当即赏赐了老工匠百两银子,并将这一技术迅速推广开来。火炮的制造也有了新突破,通过改进炮膛的铸造工艺和火药的配方,火炮的射程和威力都远超以往,让明军在军备上又多了几分底气。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稳步推进,朝廷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因循守旧的大臣,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开始在私下里嘀咕,散播一些不利于改革的言论。他们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认为这些改革是在折腾,会扰乱朝廷的安稳秩序。甚至有个别大臣暗中联合起来,想要联名上书,劝朱棣停止改革。
林羽听闻这些消息后,心中十分气愤。他深知改革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若是任由这些守旧势力阻挠,那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找到那些有异议的大臣,逐个劝说。
林羽先是来到了御史中丞王大人的府邸。这位王大人平日里就是个老顽固,对改革之事诸多不满。林羽见到他后,恭敬地行礼道:“王大人,晚辈今日特来拜访,想与大人聊聊这朝廷改革之事。”
王大人冷哼一声,说道:“哼,林羽啊,你可知这改革变动太大,多少官员人心惶惶,我大明向来遵循祖宗成法,如此大动干戈,恐生祸乱啊。”
林羽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王大人,时代在变,形势亦在变。祖宗立法之时,所面临的情况与如今大不相同。如今边境虽和,但国力仍需增强,百姓生活亦需改善。若一味守着旧法,朝廷积弊难除,长此以往,才是真正的祸乱之源啊。陛下推行改革,皆是为了大明的长远之计,且这些举措实施以来,己初见成效,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日益强大,这不正是我们为官者所期望看到的吗?”
王大人听了林羽的话,陷入了沉思,虽然嘴上还是不肯轻易松口,但神色己没有了之前的那般坚决反对。
林羽又接连拜访了几位有同样想法的大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慢慢地,那些原本坚决反对改革的声音也渐渐弱了下去。
在朝廷改革的浪潮中,地方上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江南水乡,以往因赋税沉重,不少农户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甚至有些人家因交不起赋税而被迫卖田卖地。如今赋税减轻,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绿油油的秧苗在水田里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农闲时节,一些年轻人还利用减税省下来的钱,做起了小生意,或是学习手艺,整个江南地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北方地区,在朝廷的扶持下,荒废的城池开始重建,道路得以修缮。那些曾经因战乱背井离乡的百姓,听闻家乡如今政策利好,纷纷踏上归乡之路,重新开垦家园。军队也时常派人来帮忙,军民一心,共同建设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
而在军中,随着新一批兵源的加入和训练的强化,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一次,边境传来小股鞑靼骑兵骚扰的消息,附近的明军迅速出动,凭借着平日里练就的过硬本领和精良的兵器,轻松击退了敌军,还缴获了不少战马和兵器。这一战,让周边的部落更是不敢轻易进犯,边境的和平越发稳固。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朝廷的改革己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吏治逐渐清明,官员们不再敢敷衍塞责,而是积极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争相做出政绩。百姓们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都是朝廷的好政策,对朱棣的英明决策赞不绝口。军队更是焕然一新,威名远扬,成为了大明边疆的坚实屏障。
朱棣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他再次召集大臣们,在朝堂上对这段时间的改革进行总结。
朱棣说道:“诸位爱卿,朕观这数月来,朝廷上下齐心协力,推行改革,成效斐然。这皆是众卿之功,亦是我大明之幸。然改革之路,不可停歇,仍需诸位继续努力,查漏补缺,让我大明越发昌盛繁荣。”
大臣们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定当全力以赴,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
林羽站在朝堂之中,望着意气风发的朱棣和充满干劲的同僚们,心中满是豪情壮志。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大明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君臣一心,秉持着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的初心,那大明必将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而此时,阳光透过朝堂的门窗洒了进来,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那一张张充满希望与坚定的面容,仿佛预示着大明更加美好的明天……
(http://qutxt.com/book/1YAT.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