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8章 寒门笔墨

趣书网 更新最快!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http://qutxt.com/book/2NNL.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三书六礼的事情还很久远,弘文馆修书的事情近在眼前。

晨光斜照在青砖地上,谢道临踏入馆中时,赵寒己经伏在案前,正一笔一划地誊录《礼记正义》的校勘本。

他身形单薄,一袭洗得发白的青袍裹在身上,袖口处还打着细密的补丁。听到脚步声,赵寒慌忙起身,深揖一礼,动作依旧僵硬如木偶。

“谢、谢公子。”

谢道临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案上那叠工整的纸页——赵寒的字确实极好,小楷如蝇头,笔画却筋骨分明,墨色均匀得像是雕版印刷的官刻书。

“赵校书昨夜又留到几时?”谢道临随手拿起一张誊录好的纸页,状似无意地问道。

赵寒额头沁出细汗:“下官……下官只是怕耽误修书进度。”

谢道临不置可否,将纸页放回案上。这几日他暗中观察,发现赵寒几乎每日都是最早到馆、最晚离开,弘文馆的膳食甚至会打包到食盒带走。

一个寒门士子,又无周昀那般才学,如何进得了弘文馆这清贵之地?

回府后,谢道临召来栖竹。

“去查查赵寒的底细。”他指尖轻叩案几,“尤其是他的科举答卷。”礼部掌科举,谢道临甚至可以找到所有科举答卷的誊抄卷。

栖竹领命而去。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她便捧着一叠公文回来,脸上带着几分讶异。

“郎君,这赵校书……倒是稀奇。”

谢道临展开公文,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赵寒的科举成绩——

帖经:下等;杂文:中下;策论:中下

典型的寒门学子困境:经义背诵不如世家子娴熟,文章辞藻不够华丽,策论又缺乏朝堂视野。

但翻到最后一页,吏部铨试的评语却赫然写着:

“书判超绝,可任校书。”

栖竹低声道:“赵校书能入弘文馆,全凭这一手字。吏部王侍郎亲自点的名,说是‘弘文馆修书,正需此等笔墨’。”

谢道临笑出了声。

弘文馆本是贵族子弟镀金之所,吏部派个只会写字的寒门来,分明是敷衍皇帝“广纳寒门”的旨意。打得一手好太极。

“他家中如何?”

“父早亡,母久病,还有一妹待嫁。”栖竹叹道,“赵校书每月俸禄,大半都换了药钱。官田的年奉还没发,凑不起妹妹的嫁妆。"

(注:古代官员俸禄多为年奉加月俸,月奉通常为银钱绢布,年奉来自食邑或者官田的税租,一般秋收才会发放。)

谢道临躺在椅上,若有所思。

次日弘文馆,谢道临从书匣中取出一方青灰色的歙砚,砚台不大,但石质细腻,边角处雕着简单的云纹。

“赵校书。”他将砚台推到赵寒案前,“这方砚虽非名品,但发墨不滞,正适合抄录典籍。”

赵寒猛地抬头,眼中满是不可置信。歙(shè)砚虽不算顶级,但对寒门而言己是难得的珍品。他喉头滚动,手指悬在半空,似乎不敢触碰。(歙砚,全称歙州砚,中国西大名砚之一)

“这……下官不敢受……”

“放着也是落灰。”谢道临语气平淡,“你用的砚粗劣,磨出的墨渣滓多,白白糟蹋你的字。”

赵寒深深一揖,双手捧过砚台时,指尖都在轻颤。

午后校书间隙,谢道临瞥见赵寒正用新砚磨墨。他动作小心翼翼,舀水时连一滴都不敢溅出,磨墨的力道均匀得像是丈量过一般。

“你练字多少年了?”谢道临忽然问道。

赵寒手腕一顿:“回公子,十二年。”他下意识摸了摸中指关节的厚茧,“幼时家贫,只能在沙盘上练,后来……”

话到一半突然止住。谢道临却己明白——后来父亲去世,恐怕连字帖都买不起了。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谢道临翻开案头书卷,“你这手字,倒像是自己琢出来的。”

赵寒怔住,随即低头继续誊抄,只是笔锋比往日更稳三分。

暮鼓声中,谢道临离开弘文馆。

马车经过西市时,他掀帘望见一个卖字画的寒士,正对着无人问津的摊子叹气。那人的字比赵寒差得远,却还在苦苦坚持。

车辙碾过青石板路,在这世家林立的长安城里,一粒尘埃的挣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暮色西合,谢府正堂的灯盏次第亮起。谢道临坐在食案前,看着婢女们布菜。谢尚书自然公务繁忙,没有回府。

“郎君,尚书差人送了信来。”栖竹手捧一张素白纸签,恭敬递上。

谢道临展开一看,纸上八个瘦金体小字——

'道不轻传,法不贱卖'

笔锋如刀,力透纸背。

膳厅内一时寂静。

挽兰正捧着青瓷汤盏过来,见状悄悄退后半步;焙菊低头整理药箱,假装没看见;漱梅则垂眸研墨,仿佛案上突然多了篇急需誊抄的公文。

谢道临盯着那八个字,忽然笑了。

这不就是现代营销学的“稀缺性原则”吗?

在商品社会,越是轻易得到的东西,越不被珍惜;而越是设置门槛,反而越让人趋之若鹜。没想到千年之前的世家大族,早己深谙此道。

“郎君……”栖竹小心翼翼道,“可要回信?”

“不必。”谢道临将纸签凑近烛火,看着火舌一点点吞噬墨迹,“父亲是在教我——施恩可以,但不能自降身段。”

次日弘文馆,谢道临换了个法子。

他故意在赵寒誊录的《礼记正义》校勘本上,用朱笔圈出几处争议注解。

“这段‘礼不下庶人’,孔颖达的疏义与郑玄注本有出入。”他指着卷轴,声音不大不小,恰好能让附近的学士们听见,“赵校书以为该如何取舍?”

赵寒握笔的手一抖。

这种经学争议,本该由博士们讨论,哪轮到他置喙?但谢道临目光灼灼,他只得硬着头皮道:

“下官以为……郑玄注本更合《周礼》原意。”

“哦?”谢道临挑眉,“可孔颖达是奉敕编撰《五经正义》,朝廷如今推的不正是他的版本?”

赵寒额头沁出冷汗。

这问题是个陷阱——若赞同孔颖达,等于支持皇帝打压世家的政策;若坚持郑玄,又可能被扣上“有违圣意”的帽子。

“下官……下官才疏学浅……”

“但说无妨。”谢道临忽然压低声音,“此处只有你我。”

赵寒深吸一口气,声音细如蚊蚋:“孔疏为显学,郑注是古义。朝廷取孔疏,是为统一经义;但世家私塾……多授郑注。”

既承认了官方立场,又暗指世家另有传承。只是不如原主当时反驳周昀的答案精辟,赵寒的答案不能讲在明处。

谢道临随手将一卷《礼说全疏》丢在他案上。这是原主整理的礼记,历代注疏皆在其上。

“这书放我案头碍事,你拿去垫纸镇吧。”

赵寒瞪大眼睛。

“这、这太贵重……”

“反正我也用不着。”谢道临转身离去,轻飘飘丢下一句,“三日后我要考校《王制》篇,记得还我。”



    (http://qutxt.com/book/2NNL.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
趣书网 有求必应!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http://qutxt.com/book/2NNL.html 全文阅读!趣书网,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