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刚建立,百业待兴,尽管国家的救济资源有限,但刘慧珍乐于助人的热情却无穷无尽!
希望大家能够向刘慧珍同志学习,积极发扬互助与自救的精神,共同努力,共克时艰!(摘自《四九城日报》……)
读到这里,刘慧珍激动得声音都哽咽了。
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已竟会上报纸。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能登报的人是什么样的人?都是全国的榜样,战斗英雄!就像易中海这样的一级技师都不敢说自已能登上报纸,更别提刘慧珍了。
然而现在,她真的上报纸了!救济站的人们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王负责人,这……我……”
王负责人:“慧珍,你给我帮了大忙了。
救济站长期缺人手,但仅仅增加人员数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你在这里的时候,教会了他们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将来他们就有机会摆脱救助,实现自给自足。
你不仅帮了他们,也帮了国家的大忙!这件事受到了区 ** 的高度重视,特意让你申请了一笔奖金。
奖金到了我会第一时间送到你们院子。”
“对了,你们扫盲班的老师说,你已经相当于初中毕业了,这是你的毕业证书!”
刘慧珍接过证书,激动得不知所措:“谢谢王负责人!”
王负责人:“谢谢什么呢?这些都是你自已努力得来的,慧珍。
说实在的,自从收养了建设,你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刘慧珍点点头:“在建设来之前,我真是觉得活在这世上没意义了。
但有了建设后,我觉得自已必须把孩子拉扯大!”
“就是这个道理,如今男女平等了,虽然你失去丈夫很痛苦,但我们不能消极。
慧珍,妇女也能顶起半边天,你要自信一些。”
“嗯,我会的。”
郭大娘:“哦哟,慧珍你真是了不起,居然上了报纸!别说女同志,男同志都没见过谁能上报纸的!”
王大厨:“可不是嘛,慧珍,这是我家人送我的布料,我用不着,你拿回去给孩子做衣服吧!”
刘慧珍赶紧拒绝:“王大厨,真的不用,太贵重了!”
王大厨:“拿着,其实是有些事拜托你。
过几天我需要出去帮忙做宴席,这里会有一些顾不上,我想你能不能帮我暂时管一管。
最多三天我就回来!”
刘慧珍:“行,就三天的大锅菜而已,平时看你做的我也跟着学会了。
你放心去吧,这布料我真的不要。”
“哎,这怎么能行,家里的老人说了,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已。
你带孩子,又帮我三天,这东西你就收下吧!”
王大厨说着将布料塞给刘慧珍,她推辞不过,只得收下了。
还好那块布料不是很大,刘慧珍想着这份人情,自已还是负担得起的,这才放心地收下。
等手头的工作忙完了,刘慧珍便和郭大娘一起前往扫盲班。
到了那里,发现孙秀菊已经等在门口了。
“孙大妈!”
今天刘慧珍的心情格外好,她万万没想到自已居然能上报纸,真是件大好事,至少未来的沈建设不会因为她而丢脸。
孙秀菊见刘慧珍一脸笑容,便问道:“慧珍,看你这么开心,有什么喜事吗?”
刘慧珍回答道:“还没最后确定,过几天再告诉您。
不过孙大妈,您看起来也挺高兴的呀!”
实际上,上报纸的事基本上已成定局,只是刘慧珍性格含蓄,觉得直接说出来有些不好意思,因此打算等到街道办事处颁发奖励时再公开。
孙秀菊笑着说:“确实有喜事,就是建设会爬了,我亲眼见到他从炕这边爬到了窗边!”
说着,孙秀菊模仿了一下沈建设爬在窗台上向外张望的模样,那副可爱的样子让她心里暖洋洋的。
刘慧珍惊讶极了:“会爬了?这也太快了吧?棒梗还没学会坐呢,解娣也才刚刚学会坐着!”
孙秀菊点了点头,感叹道:“可不是嘛,我看他爬得飞快,这个孩子真的从小就聪明!”
听孙大妈夸奖沈建设,刘慧珍心里乐开了花。
今天自已上了报纸,建设又学会了爬,这简直是双喜临门。
等回家后,她一定要为沈建设冲些麦乳精!
看来,沈建设确实是个有福气的孩子,不仅他自已幸运,连带着家里的人也都沾了他的福气,尤其是两个女儿。
想起上次送她红星奶粉和麦乳精的那个好心老板,刘慧珍决定如果这次得到奖金,一定要买些东西表示感谢。
要不是人家的帮助,沈建设现在恐怕还在营养不良中,怎么能长得这么健康、强壮呢?
再加上王大厨给的布料,可以给建设做一套春装。
算起来,再过几个月,建设就要学走路了,到时候需要多准备一些开裆裤。
想着家中的这些琐碎事情,刘慧珍心里美滋滋的,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
她步入扫盲班时,老师说道: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刘慧珍同志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
老师十分开心。
要知道,在南锣鼓巷这片大杂院里,大多数人都是轧钢厂的工人,或者来自农村的新市民,他们平日里对参加扫盲班的积极性不高。
其他街道的扫盲班因为成效显著,早已经获得了不少奖励。
而在南锣鼓巷这边,大多数工人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已经很晚,再来上扫盲班,白天容易影响工作状态。
尽管街道办想了各种方法鼓励大家参加,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然而,这一次,刘慧珍这个生活在温饱线边缘的贫苦妇女,却学会了两千多个常用汉字,达到甚至超过了领导干部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刘慧珍坚持不断巩固所学知识,从未有过中途退步的情况。
这样的典型人物对南锣鼓巷而言,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露!
扫盲班的老师已将刘慧珍的事上报,准备将她树为典范并申请表彰。
这样一来,必将极大地提高南锣鼓巷工人和家庭妇女参与扫盲的积极性!
“刘慧珍同志,能否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为何选择参加扫盲班?或者是什么动力让你一直坚持学习?”
刘慧珍站在讲台上,底下四十多位学员满怀期待地看着她。
(http://qutxt.com/book/3IMO.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