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拓印术问世

小说: 穿越局全传   作者:神将
趣书网 更新最快! 穿越局全传 http://qutxt.com/book/4Q7R.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公元 175 年,东汉都城洛阳,阳光洒在太学那宏伟的建筑上,门前一片热闹景象。数十块高大的石碑整齐地排列着,每块石碑都透着古朴与庄重。这些石碑上精心镌刻着《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密密麻麻的文字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负责此次立碑事宜的官员站在一旁,看着忙碌的工匠做最后的检查,脸上满是欣慰。他对着身旁的同僚说道:“此次立碑,可为我朝学子提供标准的经文范本,日后定能培育出更多饱学之士啊。”

同僚点头赞同:“是啊,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只盼学子们能用心研读。”

然而,没过多久,太学门前就变得拥挤不堪。每天天还未亮,就有上千的学子蜂拥而至,他们或带着笔墨纸砚,或背着书箱,只为能在石碑前寻得一处抄写经文的位置。

一位年轻的学子,面容清秀,眼中透着对知识的渴望,却被挤在人群中,焦急地喊着:“哎呀,这可如何是好,根本挤不进去呀,何时才能抄完这些经典啊。”

旁边一位年长些的学子也是一脸无奈:“是啊,人太多了,每日这般争抢,哪还有心思好好研读。”

在这混乱之中,有一位读书人,名叫李逸,他身形消瘦,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看着眼前的乱象,他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索:“如此抄写太过麻烦,费时费力,若能有个简便之法就好了。”

他站在石碑前,凝视着碑文许久,突然灵机一动,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纸墨将碑文拓印下来,岂不妙哉?这样既能得经文,又无需这般拥挤抄写了。”

李逸兴奋地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将自已的想法一说,众人先是一愣,随后眼中都露出惊喜之色。

一位朋友有些疑虑地说:“这法子倒是新奇,可真能行得通吗?”

李逸自信满满地回道:“不试试怎知不行,我觉得大有可为啊。”

于是,他们几人赶忙找来纸张和墨汁,开始在一块较小的石碑上尝试起来。李逸小心翼翼地将纸浸湿,轻轻覆盖在碑文上,然后用布包着墨扑,轻轻蘸墨,在纸上拍打。一开始,效果并不理想,纸要么破损,要么印出来的字模糊不清。

但李逸没有气馁,他反复琢磨,调整纸张的湿度、墨汁的浓度以及拍打力度。经过多次尝试,终于,一张较为清晰的拓印经文呈现在众人眼前。

“成了!成了!”李逸激动地喊道,众人围过来,看着那拓印本,眼中满是喜悦与惊叹。

消息传开后,太学内外一片哗然。许多人听闻此事,纷纷赶来观看这新奇的拓印术。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可。

一位保守的儒家学者,白发苍苍,面容严肃,看着拓印本,眉头紧皱,不满地说:“此乃对经典的亵渎啊!经文当由学子亲手抄写,方能体会其中深意,这般拓印,哪还有神圣之感,说不定还会传错经文呢。”

不少人听了这话,也跟着点头,面露怀疑之色。

李逸听闻这些质疑,心中虽有些委屈,但他深知要让大家接受,就得证明拓印术的可靠。于是,他在太学附近租了一处小院,设立了一个小小的拓印工坊。

他招募了几位心灵手巧的工匠,耐心地教导他们:“这拓印啊,每一步都得精细,纸的选用、浸湿的程度,还有墨的用量,都关乎成败。咱们可得用心,绝不能出丝毫差错。”

工匠们认真地听着,跟着李逸一遍遍练习。

为了打消学者们的疑虑,李逸还邀请了几位有名望的儒家学者前来参观。他恭敬地对学者们说:“各位先生,还请您们亲眼看看这拓印过程,瞧瞧是否真会出错。”

学者们走进工坊,看着工匠们熟练且严谨的操作,脸上的神情逐渐缓和。一位学者拿起刚拓印好的经文,仔细端详后,微微点头:“嗯,这拓印出来的经文倒是清晰准确,看来老夫此前有些偏见了。”

汉灵帝刘宏,坐在皇宫的御书房内,听闻了拓印术的事情。他身着华丽龙袍,面容略显慵懒,却对这新鲜事儿起了兴趣。

他对身边的宦官说:“哦?这拓印术能如此便捷地传播经文,倒是个有趣的法子,朕觉得可在全国推广一番,让更多人能习得经典。”

宦官赶忙应道:“陛下圣明,若能推广,那天下读书之人可就有福了。”

于是,汉灵帝下旨,要求各地官员积极推广拓印术,将经典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各地官员接到旨意后,纷纷行动起来。

在一个偏远的郡县,县令亲自召集当地的文人墨客和工匠,宣读圣旨后说道:“陛下有旨,这拓印术意义重大,咱们这儿也得跟上,让百姓们都能沾沾这文化的光。”

很快,拓印术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拓印本学习经文。民间也出现了不少以拓印术为业的工匠,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一位工匠来到一个村庄,对着围过来的村民吆喝着:“各位乡亲,咱这儿有经典经文的拓印本,清晰又便宜,买回去给家里娃子学学,日后也好有出息呀。”

村民们好奇地看着那些拓印本,纷纷掏钱购买,脸上满是对知识的向往。

随着拓印术的日益流行,涌现出了许多技艺高超的拓印工匠。

在洛阳城里,有位名叫张墨的工匠,他擅长书法,每次拓印经文时,都会格外注重字体的神韵。他一边拓印,一边对身旁的学徒说:“咱这拓印,可不能只图个形似,得把那字里的精气神给拓出来,这才是好手艺。”

还有一位叫王绘的工匠,极擅绘画。他会在拓印经文时,巧妙地配上一些与经文相关的图画,让拓印本更具观赏性。他拿着自已精心制作的带画拓印本,向旁人展示:“瞧瞧,这经文配上画,是不是更有意思了,也能让人更好地理解其中含义呢。”

然而,好景不长,一些不良商家嗅到了商机,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他们为了谋取暴利,篡改经典内容,用劣质纸张和墨水制作拓印本,以次充好,甚至伪造一些珍贵的碑刻拓印本出售。

在集市上,一位老者拿着一本拓印本,气愤地对旁人说:“这买回去的拓印本,错字连篇,一看就是假的,这帮无良商家,真是坏了这好手艺啊。”

此事很快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关注,有识之士纷纷向汉灵帝进言。

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奏道:“陛下,如今拓印市场乱象丛生,若不加以整治,经典文献恐被糟蹋殆尽啊。”

汉灵帝听后,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令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审查拓印本的质量,打击伪劣拓印品。

可东汉末年,局势动荡不安,黄巾起义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各地。许多城镇陷入战乱,太学也未能幸免。珍贵的经典文献、石碑以及大量的拓印本在战火中被焚毁、破坏,景象惨不忍睹。

李逸看着太学一片狼藉,心痛不已,眼中满是悲愤:“这都是文化的瑰宝啊,怎能就这样毁了,不行,得想办法保住剩下的。”

他赶忙联合几位同样热爱文化的读书人和工匠,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些还未被烧毁的拓印本收集起来,藏在郊外一处隐秘的山洞里。

一位工匠一边搬运,一边担忧地说:“也不知道这战乱何时能停,这些宝贝可千万不能再出事了啊。”

李逸安慰道:“只要咱们尽力守护,总会有重见天日的时候。”

历经数年,战乱终于平息,东汉王朝却已走向衰败。但那些在战火中保存下来的拓印经文,成为了珍贵的火种,为后世的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

后世的学者们翻看着这些历经磨难保存下来的拓印本,感慨万千。一位学者轻声说道:“多亏了前人的守护啊,这拓印术承载着的文化,才能一直传承下来,咱们可得继续发扬光大。”

就这样,拓印术在历经波折后,不断完善,为后来的印刷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那段汉灵帝与拓印术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佳话,被后人传颂着。



    (http://qutxt.com/book/4Q7R.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
趣书网 有求必应! 穿越局全传 http://qutxt.com/book/4Q7R.html 全文阅读!趣书网,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