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世家·少年英发
洛阳城,窦府。春日的庭院中,繁花似锦,年少的窦武一袭白衣,剑眉星目,面庞透着几分青涩与坚毅,正手捧《春秋》,于树下诵读。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洒在书页上,他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微微点头。
家仆匆匆入内:“公子,李大人求见。”窦武起身,整了整衣衫,迎向前厅。只见名士李膺大步走来,眼中满是赞许。
“武儿,听闻你近日对《春秋》又有诸多见解,快与我讲讲。”李膺笑道。
窦武拱手行礼:“李大人谬赞,学生不过略有所悟。学生以为,《春秋》大义,在于正名分、守礼义,如当下朝堂,宦官弄权,实乃乱礼之举。”言及此处,他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慨。
李膺拍案叫绝:“好!武儿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地,日后必成大器。我观你才学出众,可愿早日入仕,为国家效力?”
窦武目光坚定,望向远方:“学生正有此意,愿凭所学,扶大厦之将倾。”
仕途启航·初露锋芒
数年后,窦武出任郡守。所到之处,他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一日,集市上,百姓围聚诉苦。一老叟颤巍巍道:“大人,我等苦不堪言,赋税沉重,又逢旱灾,庄稼无收啊。”
窦武面容凝重,安抚众人:“乡亲们放心,我定上书朝廷,为大家减免赋税,共渡难关。”回到府衙,他挑灯夜战,写就奏疏,言辞恳切,力陈民生艰难。
朝堂之上,他挺身而出:“陛下,臣在地方,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若不减免赋税,恐生大乱。恳请陛下恩准。”说罢,呈上奏疏。周围大臣交头接耳,有钦佩者,亦有嫉妒者。皇帝审阅后,微微点头:“窦爱卿所奏,朕已知悉,准奏。”
此后,窦武政绩斐然,声名远扬,不久升任刺史。他巡查各地,严惩贪官污吏,所过之处,政风为之一新。
风云暗涌·联盟谋局
东汉末年,皇宫内,宦官势力愈发猖獗。窦武在府中,与太傅陈蕃密会。陈蕃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眼神透着决然。
“窦将军,如今宦官专权,皇权旁落,我等若再不作为,大汉危矣!”陈蕃痛心疾首。
窦武握拳,在厅中踱步:“陈太傅所言极是,我等深受皇恩,岂能坐视。我已联络尚书郎孟佗等人,欲集结力量,铲除宦官。”
孟佗点头:“将军,宦官耳目众多,行事当慎之又慎。”
窦武目光冷峻:“我等先从禁军入手,拉拢部分将领,掌控宫廷要害。待时机成熟,一举发难。”三人围坐,商讨细节,直至深夜,烛火摇曳,映照着他们坚毅的面庞。
惊变骤起·生死抉择
公元 168 年,秋夜深沉。窦武与陈蕃按计划发动政变,率军向皇宫进发。窦武身着铠甲,手持长剑,于战马之上,威风凛凛,心中却隐隐不安。行至宫门,却见宫门紧闭,灯火通明。
“不好,恐有变!”窦武心中一惊。
突然,四下喊杀声起,宦官王甫率禁军冲出,冷笑道:“窦武,你以为能轻易得逞?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窦武怒目圆睁:“王甫,你等乱臣贼子,祸国殃民,今日我便要清君侧!”言罢,挥剑冲向敌阵。
陈蕃也高呼:“将士们,为了大汉江山,杀!”然而,宦官提前布局,禁军多受其控制,窦武的军队渐处下风。混战中,窦武的部将死伤惨重,鲜血染红了宫墙脚下。
英雄末路·浩气长存
窦武奋力拼杀,身上多处负伤,却仍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叛军包围。王甫逼近,得意洋洋:“窦武,你输了,束手就擒吧。”
窦武仰天大笑:“我虽身死,然宦官当道,大汉必亡!后世自有公论。”说罢,挥剑自刎,血溅当场。陈蕃亦被捕,不屈而死。
窦武死后,家族惨遭株连。洛阳街头,百姓闻之,皆黯然落泪。一老书生叹道:“窦将军一生忠义,为家国赴汤蹈火,怎奈奸佞当道,天不佑忠良啊!”
多年后,学堂内,先生讲述窦武故事:“学子们,窦武虽败,但其忠诚、勇气,当为我等楷模。在乱世之中,亦要坚守正义,为家国担当。”台下学子们,目光炯炯,心中铭记着窦武的精神,传承着那永不熄灭的大汉余晖,激励后世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在历史的洪流中奋勇前行。
(http://qutxt.com/book/4Q7R.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