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明明老王派来的工人只干了一天活儿,他倒找上门来了。回头咱们向领导汇报,看看领导怎么处置这人。”各队队长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老王听在耳里,脸越来越难看,心也开始发慌。这么多队长一起反应问题,他肯定会挨批。但也不能完全怪他,毕竟在他的领导下,村子发展得还不错。不过这样一来肯定会影响他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老王越发焦虑,急忙补救:“对不起张队长,我错怪了你。为了表达歉意,我承诺从明天起每天安排30个壮劳力帮你十天开垦地,请务必原谅我。”
听到这话,张队长心头一乐,三十个壮劳力可值千金啊,简直是大好事。“行,能改过还是好同志,原谅你了。”张队长严肃地点头说。“感谢你!”老王这才稍微放松些,心里虽不爽,但也不得不做谦逊状告辞离开,回去舔舐伤痛。
等他走后,张队长满脸喜悦地看着李易——刚才的话可是李易教他的呢。想到这点,张队长更加看重李易,觉得他真是村里的福星。
一大妈和三大妈看着秦秀梅难以置信:“你说真改嫁了,而且人都挑好了?”
“对,总不能饿死呀,为生存我也只能如此。”秦秀梅斩钉截铁地说,“至于棒梗,以后再想办法带走。”
三大妈暗自摇头:她挑了个残疾丈夫不如嫁给傻柱还健康些。而另一大妈有别的看法,觉得秦秀梅既然选了个残疾人,此人肯定有过人之处,便追问是否有别的优点。秦秀梅解释对方为人不错,还愿意给自已粮食,家事她也可以说了算。
“你什么时候正式改嫁?和家里的人说过没有?”一大妈继续问。
“晚上再说吧,反正她们早就希望我走了。”秦秀梅叹气说。
回到山沟村:
老王的故事传遍全队。听到消息的村民们都高兴异常,吴强兴奋道:“看我们张队长多厉害,一句话就争取到这么多劳动力!”结果却引来其他人的沉默与责备:“你在说啥呢,要不是李易布局,哪里来这么好的机会!”杨军直接斥责,并将他带离现场说明事实情况。
没过多久传来好消息,放映员果然出现了!村民们惊喜站起。正在炫耀的吴强顿时傻眼:“放映员来了……真的是李易找来的?”孩子们确认这是真事儿,“人家放映员专程找李叔,带了不少礼物。”
这下轮到吴强尴尬了,脸色发绿差点找地方钻进去。另一边,曾经动摇的杨军重新审视自已,彻底信任了李易,觉得吴强只会吹牛。
村民们欢欣鼓舞,准备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李明说道:“走吧,咱们去见见放映员,既然他大老远赶来了,咱们总要表示一下欢迎。”
众人立刻附和:“对对对,快走快走。” 村民们迅速聚集起来,满怀期待地前往外面。
李明与张强也跟随着人群走了过去,想要亲眼确认是否真的是放映员。 不一会儿,他们果然看到两位陌生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过来了,自行车后面驮着一个大木箱子和几样装备。
村民们顿时沸腾了:“真的请到了放映员啊!” 大家欢声雷动,交口称赞。“李哥厉害!真有本事。”
“以前我还担心他会失败呢,看来还是低估了他。”
“没错没错,村里从来没有放过电影的先例都被打破了!”
“真是说到做到的能人。”
议论声中充满赞许。 也有些人在说另一位村民王海过于自负、夸海口,而此刻的王海满面通红,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 这回不仅是村民不信赖他,连陈东也不信任他的见解了。
虽然他心里还憋气不服,但一时不敢再说空话。 计划好等着陷阱失效再来争锋。
这时,刘洋和赵大队来到了李家,孙平和孙安连忙笑脸相迎,请教如何协助布置设备放影片。 越看李明如此受欢迎、连送礼物给赵队长这样的人物都觉得不奇怪。 感慨自已的生活经验和眼界的差距。 “一起家里坐,我泡些龙井给你们品茶”。 李明一边热情地招呼大家入座,又特意取来了龙井给大家享用。
" 嘿?还有茶叶 ? "孙平好奇地拿起一片茶叶打量。
现在的年代里,上好的茶叶大多已用于外贸。 现存的数量少得可怜。 就算是在京城一些官员也难得尝到。
" 味道真香啊。" 孙平忍不住感慨。“李哥果真是神通广大,什么都能搞定”。“这龙井香气清幽淡雅”,李明介绍道。 具备丰富品鉴经验的人自然知道其中精妙之处。 即便是只喝过茶叶渣的小人物也会由衷地说上几句赞美的话语。
孙平忽然想起工作中的问题, 他想通过赠送茶叶的方式获得领导好感改善关系。 所以直接提出了请求,"能不能帮我找一斤这样的好茶?"
李明豪爽答应,“拿给你”,拿出整盒茶叶递给对方。
"李兄,你真是太够意思了,我一直为这事犯愁两个月都没解决呢。” 孙平兴奋不已。
旁边围观的大伙儿也纷纷表示羡慕,甚至开始讨论起自已的不足。 特别是当听说另一位客人孙安竟然是县城供销社工作人员时,现场更是震惊不已。
田里继续劳作的是王海和陈东二人。“不就是个放映员么”,王海心中暗骂。
就在这时,一个小孩子急跑过来通报了新情况,"李叔更了不起,他还熟人县供销社的人员!"
众人闻此更加惊叹不已。“这么厉害?”
消息像野火一样传遍每个角落,在这个小小村庄里引发了更多对于李明的新认知。
“关键还是有背景的人,我们在这住了这么多年,一个都不认识。” “我也不认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称赞张辉的厉害。人群中,郑宇的脸色铁青,心情仿佛被压上了一块大石。
作为知青之一,他不明白为何张辉如此出众,能结识这么多人,心中的嫉妒难以掩饰。
回到家里,张辉正在喝茶,听说供销社也会收老百姓的东西后,感到十分好奇。
“陈亮,供销社都收购什么?” 张辉问。
“我们主要收购国家允许的农产品,” 陈亮点头说,“对于工厂的物品,一般涉及生活用品都会尽量接收。”
“那木制品如木梳子、算盘和家具行吗?”
“木梳子和算盘收得不错,而家具则归主任负责,建议不轻易涉猎。” 陈亮诚恳地说。
“如果我们成立个木制品厂,做些木梳和算盘,你们会收购吗?”
“可以考虑,但最好去附近的收购站试试,那里需求更大,也更专业,至于家具就别碰了。” 陈亮再次提醒。
“明白了。”
然后张辉转向李大队长,“大队长,山上有不少木材,不如办个木工厂怎样?”
“理论上没问题,但懂木工的人很少,只有王老二和小海两个会些皮毛,而且手艺也有限。” 李大队长解释道。
“放心,我们会简化工艺流程并尝试分工合作的方式。”张辉自信地说,“如果不够理想的话我也有点木工技巧。”
“你还会木工?”大家感到惊讶不已。“确实学过一些,刚出师不久,还算新手。”张辉微微一笑,补充说明。“已经非常棒了!”
在交谈过程中得知原来他对这方面也颇有造诣令所有人大为惊叹。旁边人同样表现出意外与赞叹之意,并纷纷附和。接下来张辉详细解释了何为“流水线”。李队长对这种创新想法表示赞同和支持。
“那么,咱们一起搞一个集体的木器作坊如何?” 张辉提议道。
“这个想法很好。”李队长连声赞许,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要尝试制作样本看能否赚钱,之后就可以申请办厂了。”
“没错!”众人纷纷表示同意,气氛愈发热烈起来。
这时赵磊提出了问题:“只生产这些够不够?数量好像太少吧。”
张辉想了想说:“当然不止这么多。像木碗、木筷、案板......” 一串长长的木制品种列了出来,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等大家恢复过来后纷纷称赞张辉想得太周到了。随后讨论转向实际操作细节。
当话题告一段落,临近中午。李队长立即去寻找木工工具和其他准备工作。他们决定先试着动手制造几个样板来了解市场需求。张辉则趁机教给村民们更先进的工作流程——— 分工明确、批量生产和提升质量的方法。
午饭时间到来时正好完成初步计划。饭菜丰盛无比,不仅包括自家储备肉类食品外还有邻居孙氏兄弟特地送来的新鲜猪肉,这让餐桌上的菜肴更加丰富可口。闻讯经过门口的吴超闻到香味忍不住流出了馋涎。
休息片刻过后,众人开始着手准备首批试制品的制作。随着材料和技术问题逐步理顺,在张辉带领下整个团队协作顺畅高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并逐渐展现出强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晚上放映电影后,孙大成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张辉所提及的好东西——港片;为此三人商定具体事宜,并且确保此事不会外泄。
夜幕落下,村民们结束一天劳动回到家。张辉等人在村子里开始了他们的木器试验计划。一切顺利且有序进行中。
张明皱起了眉头,因为收入实在低得惊人。 按现在核算的结果,每人每天仅能赚到八毛钱。
(http://qutxt.com/book/4X3V.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