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江夫妇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家做饭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大家,而这群人的动机也显而易见。林文翠气呼呼地说:“没吃就回家吧,干嘛站在这儿等着。”
她也不看周围人的反应,拉上孙大江和林纪国直接进了家门,留下邻居们愣愣相视。
回到家后,林文翠忍不住询问儿子们。“儿子,这么好的香味是你们做出来的吗?究竟煮的是什么东西呀?”
还没等孙正国开口,妹妹孙正红迫不及待地回答。“妈妈,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霸王别鸡啊,是不是很赞?是不是够香?”
孙正红得意地笑了,孙大江着急地道:“那还等什么呢?赶紧上菜,快把我的酒拿来。”
当他们围坐在桌子旁,经典的铁锅菜肴摆了上来,孙正国特别准备的大米米饭更增加了不少美味度。尝了一口后,林文翠赞不绝口:“真的太好吃了!”
一旁的二儿子孙正安注意到母亲吃得开心,赶紧巴结道:“妈妈,多吃点,大哥说了,男人吃了补肾益气,女人吃了美白皮肤。”
听到这话,孙正国差点要暴走,心想“这下麻烦找上门来了,孙正安你在等着瞧!”而林文翠却高兴地说:“美白功效不错的话,今后这道菜就交给你了,我的脸将来就得靠你了。”
心里暗忖,“管它美白与否,这道菜确实好吃!”孙大江在一旁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谁不喜欢能强身健体的东西,更何况这美味不可抵挡。
一家人直到吃完饭,外面的邻居们才终于散去,口中还不停地抱怨着。
当晚,因为吃得太饱,孙家一家决定饭后来一段散步消食。直到觉得消化差不多了才回家休息。接着几天里,院子再次恢复平静。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宛如一片和谐的小世界。
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即将降临,它不仅将重塑这一代人的命运,还将贯穿他们的生活,成为40年里无法磨灭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们逐渐发现购买日用品变得困难了,某些商品甚至需要凭证才能买到。起初大家并未在意,直到连粮食也开始凭票供应时,才引起了普遍的恐慌。四合院里的居民们也陷入焦虑,有些人甚至开始花高价购买粮食。易中海见到此状,急忙安抚众人说:“大家先不要慌,今晚街道办事处会派人过来开会讨论解决办法。”
晚上7点,中院已经挤满了人。前方由刘干事主持会议,连三位大爷也到场静观其变。刘干事见人到齐后便开始了讲话。
“同志们,大家晚上好,今夜会议的目的,是传达国家一项重要的新政策——计划经济。”他解释道:“为了解决物资紧缺的问题和避免过度占用资源,国家推行按票供给的制度。有了票就可以购买商品,没有则不可买。”刘干事澄清了谣言,说明最近粮食难买的原因是票证问题,并非谣传断供。
对于群众的疑问,“那这票从哪里来呢?”“对啊,我们自已又没法造出票。”刘干事压下了喧闹声,继续说道:“粮票由街道办及周边粮店统一发放,领取人需有本地户籍。标准按年龄、工作性质等分类决定,单位也会有一定补贴。”
听到这个条件,有人担忧地问,“东旭啊!要有本地户口才能领票,我们家该怎么办呀。” 贾张氏担心家中其他人如何应对仅有的定量不够维持日常生活的问题。而她的儿子贾东旭也同样无助,将这个问题甩给了易中海。
易中海身为长者,不能视而不见,于是代表询问了刘干事。“刘干事,那些不在这里登记的人怎么办呢?”他追问道。
对于这些问题,刘干事已有了准备,从容答道:“不在本地区的,可以依据原来的定量获取;农村人口也有耕地可以选择返乡种田。最坏的情况是,可以向其他家庭调剂,或者用较高价钱买一些市价粮。”
刘干事的话中关键点在最后,所谓的“议价粮”,也就是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面对这些情况,易中海有些无语,心中暗自懊恼。会议结束后,刘干事还给每位参会人员发放了一份详细的供给标准文件,涵盖不同类别如体力、轻体力劳动者以及学生等的具体规定。
虽然大多数人接受了现实,仍有一部分人勉强接受,个别更是难以忍受这一变动。回家的路上,林文翠好奇地打听孙大江的看法。
“大江,我刚刚核对了一下领取标准,咱们家不一定符合条件。”
“不是还有单位补贴嘛?估计应该没问题的,实在不行就去买些议价粮吧!”
听完孙大江的话,林文翠心里默默想着,看来也只能这么办了。
回到家里,孙正国琢磨了一会儿,还是开口说道:
“爸、妈,如果粮食不够,我去找点关系买点儿,或许价格还能比市价便宜一些。”
孙大江摆了摆手:“你就别在这儿夸海口了,先别说这些了,赶紧去休息吧。”
其他人听了,也都散去了,各自回去睡觉。
次日,所有人都到办事处领了粮本,有了这本就能买到平价粮食。贾东旭也去领取了自已的粮本,看着每月38斤的配给量,简直要哭出来了:一家人一个月只有38斤,数学不好的他都不知道该怎么算了。
阎埠贵一家也在商量同样的问题。他们家总共132斤粮食配额,人均不过22斤。阎埠贵是个极其节省的人,不太想花钱买额外的议价粮。几经讨论后,决定将一部分配给的精制粮换成粗粮,从而省下了一笔费用,总算是解决了眼前的困扰。
这次由粮食配给问题引发的小 ** ,最终还是平息了,不过它带来的深远影响依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这种情景不过是计划经济下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随处可见类似的问题与矛盾。随着票证制度逐步实施,从大件如自行车,到小物件针线之类,甚至连肥料等日常用品都需凭票购买,百姓们也开始逐渐适应这种方式。
四合院里众人还发现,原来孙大江在最后一刻又添置了一辆自行车,赶在票证时代之前,这份幸运真是令人羡慕不已。其他人不免眼红心酸起来,那种见不得别人拥有的心态在这里暴露无遗。有些人甚至提出让孙大江请客,而阎埠贵则是最热心的支持者之一,找到易中海商议这件事情。
然而,易中海现在自顾不暇,并不想掺和这类麻烦事。他家中的事务已然够让他头痛,哪里还有时间关心这些琐事。实行票证制度以后,麻烦不断上门来。
起先是聋老太太求情说年纪大了,想吃点肉解馋,拜托易中海帮忙弄些肉票。听着老人这么说,要是连这点愿望都不能满足,易中海多年建立起来的善良形象岂不是全毁于一旦?可每个月定量有限,谁家也没多余肉票可用啊。
易中海最终只能跑到某地,费尽力气才买了两份肉票敷衍过去。这边刚打发走了聋老太太,贾东旭又来了,抱怨家里粮食不够,请师父帮忙解决一下。
怎么办呢?徒弟有难,师父不能袖手旁观啊。为了支持贾东旭渡过难关,易中海硬是从自已的粮食中挤出10斤玉米面给 ** 应急,但这远不能解决问题,据贾东旭说每月至少还缺80斤的口粮。
这段时期的种种情况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居民的生活挑战,展现了计划经济时期普通人面对实际困难时的不同选择与应对方法。
哎,你贾东旭怎么能这样说话呢?每月粮食少了八十斤,你不打算买一斤,却指望别人养活你们全家。易中海在帮过几次后,感到十分厌烦,于是想找个合适的人来分担责任。
院里最好的帮手应该是傻柱,但现在大家看到他这种情况都尽量避而远之,更别说主动帮忙了。更何况,傻柱的微薄工资,甚至连他们兄妹的生活都有困难。易中海绞尽脑汁,在大院里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可用之人,最后决定通过召开全院大会筹集粮食,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傍晚,孙正国放学回家时在门口遇到了阎埠贵。阎埠贵喊住了准备离开的他:
“正国,等等,我有一件事要告诉你,省得我多跑一趟。”
“什么事?三大爷你说吧。”孙正国还要回家做作业,便赶紧问道。
“今晚七点有一个会,到时候告诉你爸妈就行了。”
“知道了,三大爷,我要回去做作业了,先走了。”孙正国不等阎埠贵回答,推着车走了。
当孙大江夫妇回到家时,孙正国提起这件事。孙大江表示已经知道了,因为在下班时,阎埠贵也在门口通知了一遍。孙正国好奇地问:
“爸,你知道今晚开会是有什么事吗?”
“不清楚,阎埠贵也不清楚,说是易中海提议的会议。”
林文翠在一旁插话:“又是开会,咱们这小小的院子,怎么会这么多的会?搞得比国家大事还多。”
这句话逗得孩子们哄堂大笑。
(http://qutxt.com/book/A2HI.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