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第西年春,南洲评分系统推出重磅更新:
项目代号:“共生信任机制”。
这一轮,不再是刷新评分算法、细化轨迹权重,
而是——
将干部系统与群众系统,正式打通数据交互
通俗地说:
干部的行为将影响群众的信任记录,
群众的评分历史,也影响干部采信程度。
举个例子:
?如果某群众常年参与社区评分、反馈真实有效、历史记录良好,
其评分权重将在提名审议中获得更高参考级别。
?如果一名干部处理案件中存在拖延、敷衍、应付,
那么该区域群众整体信任值也会被系统标记“变动提醒”。
**制度变成一张“看得见彼此”的透明网,
不再是上对下、左对右的指挥链,
而是——
彼此交织、彼此监督、彼此信任。
这项改革,一开始遭遇了不小的争议。
不少群众代表提出疑问:
“我们本来就是来打分的,
现在你还要给我建档、算信任值,
是不是把我们也当干部管?”
一位老人代表在听证会议上质问林跃:
“我们是群众,
你们怎么能评分我们?”
林跃没急着回应。
他把平台大屏幕调出,
展示一张极为普通的行为轨迹图。
图中是一个叫吴青荣的社区代表,65岁,退休教师,
五年来参与评分108次,
其中成功推动干部人选更替3次,
帮助群众上报问题41条,
所提建议中,有18条被平台采纳纳入系统修正。
林跃说:
“吴老师是群众,
但她的行为记录,
己经是这个制度最坚实的一块砖。”
他转向众人:
“我们不是用信任值惩罚你们,
而是——
用它保护你们。
你们不是制度的‘打分人’,
你们是制度的‘参与者’、‘守门人’。”
“我们要让好人评分更有力,
让认真参与的人,
能留下清晰的痕迹。
这不是监督你,
是守住你。”
平台公告正式更新【群众信任记录系统】上线:
?评分轨迹、参与行为、反馈实效性均可查;
?累积“行为积分”,可作为后续代表选拔、反馈激励、提案权重依据;
?对举报失实、恶意评分、长期沉默者,将适当降低权重或限制发言。
而这一制度上线24小时后,
全国各地收到反馈远超预期。
西北一线小县,赵成义,56岁,村民代表,
收到系统弹窗通知:
【您的评分行为被认定为连续正向高效反馈,
您己自动纳入“信任代表提名库”。】
赵成义当场愣住。
他是个文化程度不高的泥水匠,
却靠着每次认真填写评分建议、实地反馈干群矛盾,
在不知不觉中,被制度“记住了”。
他的儿子感慨:
“我爸小学没毕业,
但他现在在系统里,
比好多上过大学的,还干净,还可信。”
媒体标题刷屏:
《制度不是在审判我们,
是在保护那些默默参与它的人》
《你认真做的每一件小事,
都被系统看见了》
林跃在内部复盘会上说:
“不是我们在守制度,
是制度,开始在守我们。
它记录每一个认真的干部,
也记录每一个负责任的群众。”
“你不是旁观者,
你是共同书写者。”
那天夜里,平台首页弹出一句话:
【制度不是刀,
它是秤。
不是要砍你,
是帮你——站得稳。】
钟雨薇刷到这句话时,
正在翻一本旧笔记本。
那本是她当年最初画评分草图时留下的,
最早的一页写着一句话:
“群众不是评审席,
他们是系统的另一只手。”
她合上本子,轻轻一笑:
“你们终于
真的把它变成了一双手。”
(http://qutxt.com/book/IGBI.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