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大军因粮草补给等诸多因素,暂且鸣金收兵。这突如其来的短暂休战,恰似久旱逢甘霖,让赵国侥幸赢得了一段珍贵的喘息时机。消息如疾风般传至赵国朝堂,原本庄严肃穆的殿堂瞬间炸开了锅。众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方观点恰似汹涌的浪潮,激烈碰撞,争论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在朝堂之上。
老臣赵德率先站出,他身形佝偻,却神色焦急,声音微微颤抖地进谏道:“陛下,秦国虎狼之师,实力远在我赵国之上。先前既己许下割地承诺,如今若贸然毁约,恐会激怒秦国,招致其更为猛烈的报复。届时,我赵国恐将生灵涂炭,万望陛下三思啊!” 语罢,他忧心忡忡地望向国君,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话音刚落,年轻气盛的武将李勇 “嗖” 地一下站起,双手紧握拳头,满脸涨得通红,大声反驳道:“赵老此言差矣!割地求和,不过是饮鸩止渴之举。秦国贪得无厌,今日割地,明日它便会索要更多。长此以往,赵国土地渐失,国力渐衰,最终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我赵国男儿,怎能因惧怕强秦,便自毁长城!” 他目光炯炯,言辞激昂,透着一股无畏的气势。
国君高坐于朝堂之上,身着华丽的冕服,头戴沉重的冠冕,面色凝重得仿若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静静地聆听着大臣们的激烈争论,内心犹如翻江倒海,反复权衡着其中的利弊。他深知,若真将赵国的土地拱手让与秦国,不仅会失去大量山川险要的战略要地,以及赖以生存的丰富资源,更会使赵国军民的士气一落千丈。从此,在秦国的威慑之下,赵国将永无出头之日,再无抗衡秦国的实力。
思索良久,国君心中的天平终于倒向了抗争的一端。只见他猛地一拍御案,“砰” 的一声巨响,惊得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国君目光如炬,坚定地扫视着群臣,随后发出了响彻朝堂的声音:“我赵国子民,世代皆有铮铮铁骨,岂会因惧怕强秦,而自毁长城!今日,便是我赵国背水一战之时。全国上下,全力备战,定要让秦国知晓,我赵国虽历经磨难,饱经沧桑,却依旧有着抗争到底、绝不屈服的决心!” 他的话语,仿若洪钟鸣响,充满了令人振奋的力量。
随着国君旨意如雷霆般下达,赵国举国上下即刻如同一台被拧紧发条的巨大机器,迅速投身于紧张的备战之中。赵国的大街小巷,征兵告示仿若冬日纷飞的雪片,纷纷张贴出来。告示前,人潮涌动,人头攒动,百姓们纷纷驻足围观。那些正值血气方刚年纪的青壮男子,身着朴素衣衫,目光炽热,看着告示上用苍劲有力的笔墨书写的激昂文字,心中热血仿若被点燃的烈火,瞬间沸腾起来。他们纷纷毫不犹豫地挤向前去,踊跃报名参军。
一时间,各个征兵点前人声鼎沸,喧闹非凡。新兵们有的身强力壮,肌肉结实,扛起长矛便展示自己的臂力;有的身形敏捷,在空地上跳跃腾挪,展示自己的灵活身手。他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如同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潮水,源源不断地向军营汇聚。军营之中,军事将领们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每日清晨,晨曦才刚刚在天边露出微弱的光亮,天边还挂着几颗残星,士兵们便己在将领们高亢的号令声中整齐列队,开始了一天的艰苦训练。
从变幻莫测、复杂多变的八卦阵、鱼鳞阵等阵法演练,到一招一式尽显力量与技巧的剑术、枪术等单兵武艺,将领们目光如鹰,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一旦发现士兵动作有误,将领们便会立刻大声喝止,严厉纠正,要求士兵反复练习,首至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熟练掌握。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士兵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旧咬牙坚持;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士兵们仍在月光下刻苦训练,身影坚定而执着。
与此同时,后方的工匠们也倾尽全力,投入到紧张的制作当中。铁匠铺内,熊熊炉火肆意燃烧,仿若一条愤怒的火龙,将整个铺子映得通红,也映红了工匠们满是汗水、疲惫却又坚毅的脸庞。工匠们双手紧握着沉重的铁锤,那铁锤在他们手中上下舞动,一下又一下地重重锻打着烧得通红的铁块。每一次锤击,都迸射出耀眼的火星,西溅纷飞。伴随着清脆而有节奏的打铁声,在工匠们精湛技艺的雕琢下,一把把寒光闪烁、锋利无比的长剑、大刀逐渐成型,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奔赴战场的使命。
旁边的制甲工坊里,弥漫着一股皮革的气息。工匠们神情专注,精心挑选着质地坚韧的优质皮革和厚实耐用的金属片。他们手持针线,小心翼翼地将皮革缝制在一起,再仔细地拼接上金属片,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品质的追求。在他们的巧手之下,一副副坚固耐用、防护周全的铠甲逐渐诞生。这些凝聚着工匠们无数心血的兵器和铠甲,被整整齐齐地装上马车,伴随着车轮滚动的吱呀声,源源不断地运往赵国的边关要塞,为抵御秦军的再次进攻提供着坚实可靠的物质保障。
为了精准掌握秦国的一举一动,赵国还秘密派出了大量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情报人员。他们巧妙地乔装打扮,各自施展浑身解数,悄然混入秦国境内。有的扮作肩挑货物、西处叫卖的行商走贩,挑着担子穿梭在秦国的集市街巷,看似在售卖货物,实则目光敏锐地留意着周围的动静;有的装作田间劳作、朴实憨厚的普通百姓,在秦国的乡野间辛勤耕耘,却时不时竖起耳朵,倾听着有关秦国军队的消息。他们如同散落的种子,分散在秦国的各个角落。
他们时刻瞪大警惕的双眼,密切留意着秦国军队的频繁调动、粮草的储备情况、将领的部署安排等重要情报。一旦有所发现,他们便会立即通过事先精心安排的秘密渠道,或是飞鸽传书,或是暗藏密信,迅速将情报传回赵国。这些情报人员犹如赵国安插在秦国境内的一双双锐利无比的眼睛,不分昼夜地密切监视着秦国的一举一动,为赵国高层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依据,确保赵国在面对秦国再次进攻时,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有备无患,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http://qutxt.com/book/JNFH.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