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梅的实验室,位于“熔炉”隔壁,却如同两个世界。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和毁灭性的能量波动,只有恒温恒湿设备低沉的嗡鸣、精密仪器指示灯规律的闪烁,以及培养皿中菌丝缓慢生长的、几乎无声的生命脉动。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类似雨后森林的清新气息,与“熔炉”的金属腥气和臭氧味截然不同。
巨大的工作台上,显微镜、光谱仪、环境扫描电镜等设备围拢着中央几个透明的培养箱。箱内,形态各异的菌丝样本在特制的营养基上静静生长。有的洁白如雪,细密如绒;有的呈现淡淡的翡翠色泽,交织成网状;最核心的一簇,正是来自太平洋翡翠菌毯的原始样本衍生体,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幽蓝色,内部仿佛有细微的流光在缓缓脉动,如同微缩的星云。
林若梅脱掉了沉重的防护服,只穿着白大褂,疲惫地坐在工作台前。防护眼镜后的双眼布满血丝,却死死盯着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率屏幕。屏幕上,放大数万倍的幽蓝菌丝结构纤毫毕现:它并非简单的丝状体,而是由无数极其微小的、如同水晶般透明的六边形单元嵌套构成。单元与单元之间,并非紧密粘连,而是通过一种极其复杂的、由生物蛋白和特殊矿物离子构成的“柔性铰链”连接。这种结构赋予了菌丝惊人的柔韧性和抗撕裂能力。更神奇的是,在模拟能量冲击的微探针刺激下,那些“柔性铰链”区域会瞬间“点亮”,发出微弱的荧光,将冲击能量沿着特定的、如同神经网络般的路径迅速传导、分散开去,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结构破坏!
“自适应的应力分散…天然的缓冲网络…”林若梅喃喃自语,疲惫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这完美解释了昨夜翡翠菌毯为何能承受太平洋怒涛的冲击而不崩解!也解释了菌丝网络如何能承载那庞大的信息流!
她调出另一组数据。那是用特殊染色剂标记的菌丝能量传导轨迹图。图像显示,当外部能量(模拟蓝血或陨石能量)以特定频率注入时,能量并非均匀扩散,而是被那些“水晶单元”高效吸收、储存,并在内部形成复杂的、动态的能量流路径。传导效率之高,损耗之低,远超己知的任何人工材料!
“天然的…能量存储器与高速通道…”林若梅的心脏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一个模糊的、大胆的念头在她脑中成型。
她猛地站起身,走到旁边一个独立的实验台。台上,整齐摆放着几份不同的材料样本:高纯度硅片、特种陶瓷、几种高分子复合材料,以及…几片处理过的、不同品种的竹纤维薄片!这些竹片被处理得极其光滑平整,在灯光下呈现出温润的浅黄色泽。
竹纤维!程冬青当初在封装困境中灵光一现提出的构想!林若梅一首未曾放弃对它的基础研究。她拿起一片毛竹纤维的切片样本,放到了另一台环境扫描电镜下。
屏幕亮起,竹纤维的微观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由无数细长的纤维细胞紧密排列而成。细胞壁呈现出极其规则的多层结构,如同千层糕。放大倍数继续提高,林若梅的呼吸瞬间屏住!在竹纤维细胞壁的层状结构中,她看到了与幽蓝菌丝惊人相似的特征:层层叠叠的微纤维之间,并非完全刚性连接,而是通过一种天然的、富含木质素的“胶质层”柔性粘结!这种“胶质层”在微观形态上,竟与菌丝单元间的“柔性铰链”有几分神似!而且,竹纤维内部的微孔道结构,也隐隐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利于能量或物质传递的拓扑网络形态!
“竹…菌丝…”林若梅的目光在幽蓝菌丝的微观图像和金黄的竹纤维切片之间飞快地切换着,一个大胆的、近乎异想天开的念头越来越清晰!竹纤维,这种自然界最普通、最坚韧的材料之一,其微观结构,竟然蕴含着与太平洋神秘菌丝相似的、天然的“柔性缓冲”与“能量通道”的雏形!
如果…如果能够借鉴菌丝那精妙的“水晶单元-柔性铰链”结构和能量传导模式,对天然竹纤维进行仿生改造?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在竹纤维的细胞壁层面,诱导生成类似菌丝“柔性铰链”的特殊生物-矿物复合界面层?甚至…模拟那种“水晶单元”的能量储存结构?
这个念头如同闪电,瞬间照亮了她被“熔炉”失败阴云笼罩的脑海!
(http://qutxt.com/book/JOE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