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首到所有人都精疲力竭,声音嘶哑。白板上己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公式、箭头和问号。一个初步融合了双方理念的“黑土”制造原型方案,如同从混沌中诞生的雏形,渐渐清晰:
1. 基板制备:采用经过初步稳定化处理的陨石薄片(“天火”碎片),表面预设引导凹槽(由张汝京团队设计高能离子束预处理)。
2. 节点雕刻(共鸣蚀刻):
* “笔”:利用稳定抽取的陨石能量流,经张汝京设计的“磁-静电复合聚焦分束系统”调制,形成特定频率、相位、模式的脉冲能量束群。
* “引导”:程冬青的蓝血能量(通过特殊耦合装置),作为“共鸣引导波”,同步注入基板。
* 过程:能量束群在“共鸣引导波”的调制下,轰击基板预设区域,诱导陨石晶格缺陷形成自发趋向于同步共振的微观能量涡旋(节点)。
* 监控与反馈:林若梅团队提供的、基于菌丝场感知原理改进的高灵敏度量子磁力计阵列,实时扫描基板能量场变化,数据反馈至张汝京的实时闭环控制系统,动态调整能量束参数,确保“共鸣”形成。
3. “场域”构筑(拓扑互联):节点阵列形成后,利用节点自身共振产生的稳定能量场作为“源”,在基板特定区域(由“星图”设计定义)激发并维持所需的“拓扑绝缘态场域”,作为能量弦(量子隧穿通道)的“保护性公路”。
4. 封装(竹鞘守护):采用林若梅团队研发的“菌丝-竹纤维-陨石微粒”复合封装材料(竹鞘),将雕刻好的“黑土”核心严密包裹,提供物理保护、能量阻尼及外部干扰隔离,同时其特殊的能量亲和性有助于维持内部“场域”稳定。
这个方案,被程冬青命名为“太极架构”——阴(蓝血引导/菌丝感知)与阳(陨石能量/现代制程)相生相克,混沌(陨石缺陷)与秩序(共振场域)相互转化,共同构筑起一个超越硅基法则的微观宇宙。
“理论框架有了。”张汝京的声音带着疲惫,却目光灼灼,他用力拍着画满草图的笔记本,“剩下的,就是用我们的手,把这‘太极’,从纸上搬到‘熔炉’里!把‘星图’,变成救命的‘桥’!”
程冬青看着白板上那融合了双方智慧与执念的蓝图,又看向窗外依旧肆虐的风雪。体内的蓝血,在激烈的思维交锋后,反而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与力量。他知道,最艰难的部分才刚刚开始。将蓝图变为现实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将是未知的雷区。但有张汝京这双“点睛之手”的加入,有林若梅“竹鞘”的守护,有整个“摇篮”的孤注一掷,那深埋于风雪之下的“黑土”,终于显露出破土而出的第一道裂痕。
倒计时的滴答声(00:36:59:48)依旧冰冷,但希望的曙光,己不再只是微光,而是穿透层云,照亮了并肩前行的道路。蓝图交锋,终成共识。一场以熔炉为砚、以蓝血为墨、以生命为赌注的“黑土”书写,即将在这极寒之地,拉开最惊心动魄的序幕。
(http://qutxt.com/book/JOE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