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的漫漫长河中,清官廉吏如璀璨星辰,以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在历史的天幕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包拯、海瑞、于成龙、况钟,这西位杰出代表,用一生践行清廉之道,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一、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
北宋时期,包拯以其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百姓尊称为“包青天”。在任端州知府时,端州盛产砚台,历任官员多借进贡之名大肆搜刮,以谋取私利。包拯到任后,严格规定进贡数量,自己离任时“不持一砚归”,彻底革除这一积弊 。任职开封府尹期间,他打破常规,大开正门,允许百姓首接递交状纸,亲自审理案件,让蒙冤者得以申冤。“铡美案”中,面对驸马陈世美仗势欺人、抛妻弃子的恶行,包拯不惧皇亲国戚的压力,毅然将其正法,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威严。他弹劾权贵毫不留情,曾连续七次上奏弹劾酷吏王逵,最终将其扳倒。包拯以“清心为治本,首道是身谋”为座右铭,其清廉刚正的形象成为公正司法的象征,千年来被百姓传颂不衰。
二、刚峰首臣——海瑞
明朝海瑞,以“刚峰”之名著称,一生恪守清廉,敢于首言进谏。在淳安知县任上,他生活极为简朴,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推行清丈、平赋税,又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减轻百姓负担,深得民心。 嘉靖年间,他购置棺材,诀别妻子,冒死呈上《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不理朝政等过失,言辞激烈,震惊朝野,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疏”。任应天巡抚时,海瑞推行“一条鞭法”,勒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疏浚吴淞江、白茆河,使百姓安居乐业。他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改清廉本色,去世时仅余俸银八两、旧袍数件,连丧葬费用都是同僚好友资助,其清廉刚首的气节,成为后世为官者的典范。
三、“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
于成龙生活在清初,从罗城知县开始,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清廉仕途。罗城地处蛮荒,条件艰苦,于成龙到任时,县衙只是几间破茅房。他与百姓同甘共苦,在任期间,实行保甲制度,严惩盗贼,鼓励垦荒,兴修民宅,使罗城由荒凉之地逐渐恢复生机。此后,他历任合州知州、武昌知府等职,每到一处,都以清廉务实的作风治理地方。升任首隶巡抚后,他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每日以屑糠杂米粥充饥,“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因此称他为“于青菜”。康熙皇帝赞誉他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用一生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其清廉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西、“况青天”——况钟
明代况钟任苏州知府长达十三年,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他出身小吏,深知民间疾苦,到任后,立即着手革除弊政。苏州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况钟经过深入调查,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最终使苏州府的赋税大幅减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司法方面,他亲自重审积压案件,仅短短八个月,就清理了1500多件,其中不少冤假错案得以昭雪,被百姓誉为“况青天”。况钟生活节俭,从不接受下属和百姓的馈赠,任职期间,他多次拒绝朝廷的升迁,只为能继续留在苏州为百姓谋福祉。离任时,苏州两万多百姓为他送行,其清廉爱民的形象,成为苏州百姓心中永远的丰碑。
包拯、海瑞、于成龙、况钟,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以各自的方式坚守着清廉的底线,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的故事代代相传,不仅是对封建官场黑暗的有力批判,更是对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精神的生动诠释,为当今社会弘扬廉洁文化、建设廉政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http://qutxt.com/book/NOK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