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关宅之后,关震山说道:“我的不孝儿子和他的老婆去呼吸自由的空气去了,无论怎样,我都不会放弃祖宗留下的基业。
因此没有跟他们走,所以这里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了!”陈杨安慰他说,“放心,等到我回到帝都后,一定来看你。
”
关震山望着态度诚恳的陈杨笑道:“你这小子真不错!”陈杨笑着回答:“我早就明白这一点,现在才反应过来啊?你可是够迟的!”这话令关震山感到意外,他所接触过的官员向来端庄正经,一时竟不知如何应答。
反应过后,他也哈哈大笑:“哈哈,就喜欢你这样的年轻人。
以后常来,家里有不少好玩意儿呢!”
陈杨自然领会其意,随即说道:“大爷,那些宝贝现在可万万藏好,眼看就要生变。
若是被人知晓了,虽不至于牵连你,但那批珍贵的东西就不保了。
”
这一说让关震山大惊,“你知道‘赤红之劫’?”
陈杨有些迷茫:“‘赤红之劫’?什么情况?”
关震山并未首答,而是问起另一个话题:“你知道我们族里的传说中三皇五帝的故事吗?”
“略有耳闻。
”陈杨点头答道,“有什么关联?”
于是,关震山开始讲述:“从三皇五帝起始,我们的族类开启了发展的时代。
道家称这段历史奠定了人类生存的根本。
为了弥补这一时期的因果关系,我们人族要面临三劫五难。
分别是火红、血红和赤红之三大劫难。
历史上第一次大劫是秦末战乱,引发焚书坑儒,使大量先秦典籍丧失;第二次大劫因战争频发使得众多传统技艺失传。
而现在即将来临的大灾,便是第三次赤红之劫。
它会对我们国家的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损失恐怕不亚于前两场灾难。
这三次劫难以颜色命名——红色系,预示着牺牲和重生。
”
听到这,陈杨好奇地追问:“为什么这三次劫都是以红为名呢?这里面有没有特别的意义?”
关于你提到的问题,我知道你是想了解我们民族的三位皇者究竟隐居在何处。
陈杨脑海中闪过小说里的情节,小心翼翼地问道:“火云洞?”
关震山颇为惊讶地答道:“你也知道这个吗?现在这仅存于只言片语中的传说,其实那个地方曾经是一位绝世强者居住的地方!”
“红云老祖?”陈杨试探着说。
关震山点头赞同道:“是啊,现在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少了!没错,火云洞确实曾汇聚人族气运之处,因为占据过己故红云大人的住所。
为了偿还因果,于是有了三重浩劫:首先是火烧阿房宫的烈焰之祸;其次是因为战乱导致修炼之法失传的鲜血灾殃;最后,那最艰难的是如果渡不过赤红之劫,则会使人族千年文脉就此断绝。
”
关震山感慨地说:“没有办法,这就是欠下了因缘果报的结果,所以知晓此事之人只能悄悄藏起一些重要的东西以求劫后延续文化。
”
听到这儿,陈杨十分惊愕,原来事情背后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以前自己以为那只是一场混乱,可没想到这背后居然与整个民族文化命运息息相关。
思索间,他对关震山说:“大爷放心,我会考虑帮上忙的。
”
关震山严肃道:“这件事大小不等,若被人察觉,可能会让你面临不小的麻烦。
而成功之后你或将获得丰厚回报,拥有更多机遇和顺遂的人生。
但具体的细节,你自己把握吧。
毕竟这一切都充满未知数。
”
陈杨听罢有所感悟: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即便处于故事中心也不一定能好收场。
比如有的主角有好运相助反而家人离他而去;而真正助力民族文化的那些人们则往往得到更好的结局,即使出于私念也保存了不少宝贵遗产,最终安然度过了动荡时代。
陈杨继续问及:“老爷子,你怎么会知晓这些事情呢?”关震山回答:“圈子里的人都清楚,在这一批人为挽救民族传统文化付诸行动之前,文明传承险些中断。
我们深知其他民族也有过高光时刻,但因缺少抵御劫难的决心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
接着,他坚定地补充到:“此次度过此劫后将步入更繁荣的新阶段,虽未来还有考验,但至少不会再遭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破坏。
”
还好我们这个民族只有三皇五帝,要是再多一位,恐怕早就消失无踪了。
” 听完关震山的话,陈杨有些愕然,然后回答说:
“不就是完整吗?”
关震山点了点头,说:“确实,是完整的状态。
然而,其中的劫难同样到了极点。
你以为,牺牲这么多人的生命,那么多隐士默默无闻,那么多人为传承而断绝血脉,全是为了保护这个民族吗?结果还是有大量的文明失传了。
如果是这样的传承代价,我们的民族早就 ** 了。
”
现在是最后一个大考验,即赤红之劫。
渡过了它,万事俱备;不然,一切都结束了。
陈杨听到关震山的话后答道:“老爷子,您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以前,陈杨暗地里收藏古董字画和孤本,心里还有点愧疚。
但现在听了关震山的解释后,他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了。
因为这些东西将来终究要归还,回馈这个民族,尤其是那些珍贵的文化传承。
听罢,关震山欣慰地点了点头,原本这只是自己、破烂侯和徒弟韩春明的任务,可如今多了一份来自官方的力量支持。
不管能留下多少,有一分是一分。
关震山对陈杨说:“既然你了解了这赤红之劫的重要意义,有时间不妨多来我这里坐坐,我的藏书随你查阅。
”
陈杨微微一怔,随即问道:“老爷子,您是何意?”
关震山叹了口气,说:“各类书籍虽然能被摧毁,但人的记忆却无法消灭。
这就是我们的最后一招:由人来承袭传统文化。
当初蔡伦预见到了这个劫难,费尽心血才发明了造纸术,并将文字传承记录下来。
然而即便有了印刷术保存大量典籍,仍挡不住天灾人祸。
(http://qutxt.com/book/OYQN.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