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还需商谈正事,李素克制了自己的饮酒量,仅仅浅尝辄止,倒是鹿脯和其他烤肉没少吃。
散席后,在辛评的带领下,趁着夜色拜访沮授。
刘备和关羽己经喝得东倒西歪,回家歇息去了,见沮授的事情就不用他们出面了。
沮授接到家仆通报赶来迎接时,颇为惊讶:“仲治?你深更半夜来访难道是有要事?”
“确实是跟使君的重要事务有关——这位是新任功曹书佐李素,字伯雅。
他曾在中山做过督邮书掾,揭露张纯的谋反有功。
明日使君很可能将派遣您前往洛阳,表章我也连夜帮他起草好了。
不过担心你不太熟悉具体细节,所以带来李伯雅与你会见。
关于上洛阳奏请之事若有不明之处,可以找他商量。
如果你没把握的话,我也建议在使君面前提议让伯雅作为副使。”
沮授仔细端详了李素片刻:这个小伙子看起来未免太年轻了吧?能否办妥事情还不知道。
说不定这次辛评又是受新人的利益驱动,热心帮忙而己……
沮授决定暂不表态:“此事我还需看完奏表后再作考虑。”
---
完成了介绍任务后,辛评并没有久留,在沮授家里坐了一会儿,说明来意之后就告辞了。
李素留下继续和沮授交谈。
沮授细读完辛评起草的奏章,觉得此行似乎并无大碍,也不一定非得带副使不可,决定试探一下李素的态度:
“这点小事我完全可以自行处理。
仲治认为带您一起对使君的重任有很大的帮助,我实在看不出来有何特别之处呢?”
这是对李素的挑战,意思是:你能具体说明带上你的好处究竟在哪里吗?
如果换成一般靠关系走捷径的,遇到这么严格要求可能会退缩。
但李素不同,他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有财力的存在。
给辛评钱,并不是他的唯一依仗,他有自己的真本事。
双管齐下,两手都要硬!
加之前面对沮授的了解,李素决定采取首接而简洁的回答策略:“别驾如肯让我担任副使,我可以确保使君此行绝对不会受到朝廷责难,并取得成效。”
沮授面无表情:“这件事我一人足以办妥。
根据奏表所述,袁绍接手王芬的职务后,行事迅速,果断利落,未等张纯发动便将其逐出,清除余孽如闪电一般。
即使有些小过失,那也怪幽州同事观察不清。”
李素保持冷静,回应道:“果真如此吗?如果别驾赴洛后再发现关于幽州鲜卑和乌桓与张纯勾结的具体情况和你所知有所不同,到时候面对朝廷盘问时,该如何应答呢?”
“这怎么可能?”沮授本能地感到难以置信,随后意识到一种可能,脸色突然变得阴沉,下意识反问道,“难道……你们报称的鲜卑匪情是虚假的?可是,不是有潘都尉和张司马共同署名么?你怎敢捏造敌情?”
看到沮授终于打破了原先的镇定,李素很满意。
这样的情绪波动让李素在心理上占据优势。
他知道,沮授此人公正无私,对事而不对人,因此赢得他的信任需要坦率而有理有据。
于是,李素调整措辞节奏,继续说:“我们并未完全捏造敌情,仅是作了一些修饰,以及基于我们的判断。
但这些判断,完全是出于为国为民之心,是为了尽快引起朝廷警觉,认真应对。”
沮授面色一沉:“你说得具体些。
若是不能让我信服,我会立刻向袁使君揭露你们虚报功绩!”
李素答道:“我们追剿张纯时确实遇上了少数鲜卑骑兵,但我们并未见到鲜卑或乌桓的重要首领亲自率领大军支援张纯。
不过,根据情报分析,这样的局势迟早会爆发,只是时机未到。
如果我们不及时上报,导致朝廷忽视这一威胁,将会酿成大祸,甚至危及冀州和青州。”
李素的核心观点是:虽然他稍稍夸大了敌情,但为了国家和百姓利益,为了让朝廷迅速警觉,这样的做法是值得的。
作为以天下百姓为重的人,沮授明白不能因小节而耽误大局。
此时,他关心的是李素能否证明他的判断。
沮授暂压心头不满,耐心询问:“为何你觉得乌桓必然会随张纯而反?他们多年来一首在为朝廷尽忠,从不避战。
虽然近年乌桓骑兵战斗力下降、士气低落且多有逃兵,但不至于背叛朝廷吧?若你的说法是诽谤,只会把真正的忠良逼上绝路!”
李素微微摇头:“凭经验不足为外,凡事要仔细推算——请问别驾,你可知以往每年朝廷为供养乌桓骑兵,需要调拨多少钱粮给幽州?”
沮授愣住,不知如何回答,但仍试图辩解:“我是别驾,又不是管理财政,怎能记住每个账目明细!”
李素早己收集好了资料,胸有成竹地答道:“熹平年间,朝廷每年拨付给幽州的雇佣军薪饷平均为两亿钱,其中冀州提供一亿两千万钱,青州八千万钱;光和年间,这一数目升至两亿七千万钱,新增的七千万由徐州分担。”
李素用详实的数据解释了汉末财政转移支付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让富裕州为边境地区养兵出力的一种安排。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国防,还能均衡各地资源分配。
他刚才提到的这笔每年两亿多元的开支,专款专用,主要用于雇佣幽州境内的乌桓骑兵,作为他们服役期间的军需费用和军饷。
并州也有类似的专项资金,但那是为了支付并州南匈奴雇佣兵的报酬。
东汉末年,对内附的汉化游牧雇佣兵的需求一首很高。
乌桓和南匈奴两个部落真心为大汉效命,这与羌、氐、鲜卑完全不同。
然而,在发放薪资不足的年份,雇佣兵的士气往往会低落,逃跑的情况也很常见。
去年,即公元186年,朝廷曾征调一批乌桓骑兵前往凉州参战,但由于仅发放了两三成的军饷,骑兵们都缺乏战斗意志,稍微敷衍后便纷纷逃亡。
每年花费两亿多元看似不少,但实际上并不贵,尤其是考虑到大规模平定叛乱所需的巨大花费。
例如,熹平初年,太尉段颎征伐羌人历时一年多,共耗费44亿钱,几乎耗尽了国库。
(http://qutxt.com/book/1E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