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思考之后,袁绍提出了一条与历史相似的建议:“这事也不是不能绕过。
最迟可以在两三个月后再追究公綦稠的责任。
眼下幽州刚刚平定,陶谦不宜轻动,还需要他在位稳定局面。
现在己到二月末,不如让他带罪工作到西月份,随后让太尉张温调动至凉州军——之前张温不是说要在幽州选拔将领前往凉州讨伐北宫伯玉?
张温挑选的突骑将领是公孙瓒,还缺少一位有名望的参军,我认为陶谦担任此职最合适,暂不提他的过失,低调调离幽州。
然后,再公开处置失职官员,避免牵连太多人心慌慌。
此外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调走公孙瓒己经召集的三千辽东乌桓骑兵——即便目前辽东乌桓并无反意,我们也不能依赖乌桓族内部自相残杀,说不定会导致更多叛变。”
李素在一旁暗自思忖:这的确和历史上的情况越来越接近……
莫非袁绍的策略总是高开低走?大战略说得头头是道,到实际操作却又因各种顾忌导致结果变形?
不过,李素记得,历史上幽州刺史陶谦确实在大约185年上任(前任幽州刺史郭勋于184年被黄巾军杀害),并于187年由张温调至平羌参军的职位。
参军这种职务并没有固定的级别,关键取决于谁来担任这一角色。
由于张温是太尉,因此任命一位刺史为他的参军也算不上降低其地位。
举例来说,后世诸葛亮身边的参军马谡,在蜀汉中的地位也颇高,因为他辅佐的是丞相级别的长官。
曹操闻悉准备将陶谦调离,却并未表示反对。
在他看来,这似乎是安定人心的最佳办法,但前提是需要找一位威望更高的接替者。
然而,若想同时调走陶谦与辽东乌桓,必然会导致幽州军事力量更为薄弱。
曹操一贯坚信“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换取和平,而妥协则会使和平破灭”,他认为这样会增加怀柔政策实施的难度。
他真诚地说:“本初,你的计划固然能够安定人心,但也可能让幽州在一段时间内军事空虚、示弱给敌人,从而令后续的怀柔更加困难。”
此言一出,不仅袁绍陷入了深思,就连堂下的三个人中有一人也感到些许紧张,此人便是刘备。
对刘备而言,最为担心的正是袁绍的策略可能会导致幽州短期内军力不足的问题,因他老家就在涿郡!
任何在朝廷高官眼里被视为可舍弃的小利,在刘备眼中却是鲜活的生命,或关乎家人,或牵涉乡亲。
他强忍内心的不满,几乎就要冒昧发言反对。
此时,李素迅速悄悄地拉了拉刘备的手,并用仅有二人能听见的声音安慰道:
“大哥别急!我知道你的顾虑,但眼下并不是说话的好时机。
反正你也得辞官回家组织乡勇自卫,到时再发声也不迟。”
刘备深吸几口气,勉强压住了想要劝阻的冲动。
毕竟自己现只是县尉,说了话也可能不被重视,不过是表明立场罢了。
刚等刘备镇定下来,袁绍似乎己思考出应对曹操问题的方法,重新提出了对策。
———
第二十八章 大义轻生死,小节忘名位
曹操指出,如果调动陶谦及其嫡系部队离开幽州,难免导致权力交接期间军力空白,给张纯和渔阳乌桓可乘之机。
面对袁绍坚持的意见,显然需要有力的反驳。
袁绍思索片刻,在何进面前来回踱步,终于想出了新的对策。
“陶谦的确需要调走,公孙瓒麾下新招募的乌桓突骑不宜留在幽州。
为避免交接期间兵力虚弱,不如征调外州的胡兵补充至幽州,震慑其他部族。
这就是‘驱虎吞狼’的计策。”
此时全场无人质疑,皆专心倾听他的想法。
然而李素内心不禁一动,掠过一丝不祥之感。
“驱虎吞狼”这个词经袁绍说出,总让人觉得不会有好结果。
每次这样的策略出台都会引发现更大的危机,更何况像你这样试图利用董卓等人“驱虎吞狼”。
正当李素忧心忡忡之时,袁绍揭晓了他的计划:“不如请求陛下颁诏命南匈奴单于羌渠派出云中、定襄、西河等地的大将带领骑兵支援幽州平乱。
以此胡制胡的原则:不让本地胡人对付另一本地胡人,而是异地上调兵力,防止互相勾结。
用幽州的乌桓对抗凉州的羌人,再用并州的匈奴打击幽州乌桓,这不是最好的方案吗?”
“哎呀,此计真是高明!我怎么没想到云中的羌渠单于还能派上用场呢!他素来忠心耿耿,一定会愿意出兵的。”何进听了袁绍的话,不禁大为高兴,边拍大腿边赞叹不己。
李素站在堂下,心中却是一紧。
他终于明白袁绍的问题在哪了!
也明白为何历史上袁绍提出的这个战略方向明明是对的,但平定张举、张纯之乱却花了两年的时间。
按照原本的历史,羌渠单于确实非常忠诚于大汉朝廷。
袁绍请求灵帝下诏后,羌渠单于很快派遣他的长子、左贤王于夫罗亲自率匈奴骑兵前往幽州平叛。
但这次朝廷征发匈奴骑兵时,再次犯下了和前两次征发乌桓骑兵时相同的错误——即不提供军饷,只是象征性地赏赐了一些礼品。
随后出现了连锁反应——南匈奴内部原本就有一些不满羌渠单于的反对势力,他们利用这种情况散播言论:“过去都是征发乌桓人为朝廷卖命,这两年因为没钱给了,乌桓人就不服了,朝廷这才想起了我们。
要是我们不反叛,就要顶替乌桓的角色,白白为朝廷做事。”
当左贤王于夫罗带领单于亲信南下绕过太行山、抵达河东郡时,留下的反对势力就在云中发动了叛乱,杀害了忠于汉朝的羌渠单于,并另立了一个对汉朝不友好的新单于。
于夫罗本来可以作为继承人的,此刻却因无路可退而滞留在河东郡,请求当地官员供应粮草,并且寻求汉廷帮助他恢复亲汉政权。
可惜当时恰逢汉灵帝重病在身,朝廷内外事务繁忙混乱,根本无暇顾及。
于是,于夫罗只能长期驻扎在河东郡。
(http://qutxt.com/book/1E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