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引发的一个后果是,为了供养这支南匈奴骑兵,河东郡财政每况愈下,最终催生了白波贼郭太等人。
汉末的一系列叛乱,都是一环扣一环、步步牵扯出来的,越来越混乱不堪。
引导黑山贼引来了张纯;为镇压张纯又引来了青州黄巾军和反抗朝廷的南匈奴势力;为供养羌渠单于之子于夫罗所带兵马又导致了白波贼的崛起……
总而言之,问题的核心在于:朝廷不付钱给这些人。
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谁还在意听从汉廷的指令并愿意帮助平叛,反而会吃亏。
若反叛,则可以避免这种白做工的义务。
李素之所以熟知这段羌渠单于和于夫罗的经历,并不是因为在前生读书时他关注这样的小角色——而是因为对蔡文姬(历史上蔡邕的女儿蔡琰)的兴趣所致。
蔡文姬嫁给了河东卫仲道,但他很快就病逝了。
由于左贤王于夫罗复国无望,在河东滞留期间,才有了后来文姬被掳掠至胡人的故事背景。
李素因对蔡文姬的兴趣而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
此刻见袁绍提出了这个不当建议,李素忍不住想提醒一番。
然而他身份卑微不便发言,只好轻轻肘了一下站在他前面的沮授:
“沮别驾,袁公战略眼光长远,洞察大局。
但他自恃官宦出身,不太理解民间艰辛,也不善于算账。
如今轻易谈论征伐匈奴,却不及军饷与赏赐之事。
我看他可能意图像以前征召乌桓一样让匈奴无偿为他效劳。
这样恐怕会导致更大的动乱。
眼下这几位官员多不懂民间疾苦,倘若无人提出真言,岂不任由朝廷自我混乱?我和刘县尉地位低微说了也是徒劳,您既然刚得孝廉初入仕途,又有李邵荐你茂才,请您务必说一句救朝廷于危难之中。”
(注:李邵,在黄巾之乱前担任冀州刺史,任职时间为180~183年。
)
沮授听罢,心中对李素的看法不由得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此人见多识广,竟然能够明辨是非。
袁绍虽享有崇高声望且洞察深远,但多半仍受世家子弟的陋习困扰,对民间疾苦和现实情况知之甚少。
这样的治理方针容易陷入混乱。
不行,我必须挺身而出首言劝谏,方能无愧于朝廷给予我的贤良美誉与孝廉之名!”
怀着正义感,沮授决心冒险进言。
因此他深吸一口气,不顾礼仪越级发问:“大将军、袁公,吾等长期居于边疆,深知近年来胡人的情况,最怕朝廷征调频密。
若想调动并州的南匈奴前往幽州平叛,是否己有充足的军需准备?若是军资不足,恐不仅无法助力朝廷新命,反而会招致祸患。”
李素在一旁,见到沮授首言上达实情也不禁为他捏了把汗,担心袁绍怒形于色。
令众人稍感安心的是袁绍并没有立即动怒,他似乎还愿意接受建议,稍作踱步后温和地询问:“究竟需要多少钱,才能让羌渠单于乐意为朝效忠?”
沮授思索片刻,却未能答出确切数字,想起邺城与李素讨论时,算账一向不如对方。
显然沮授谋略有余而钱粮事务欠佳,于是急忙给李素使眼色求援。
李素当即拱手陈述:“熹平至光和年间,用乌桓骑兵,年费大约在两亿到两亿七千万钱之间。
如今调遣五千匈奴铁骑,所需花费估计至少一亿钱,并要求战役在半年内收尾,如拖得太久每年还需额外拨款支持。”
袁绍闻言愕然:“仅仅一群胡人就需要这么大的投入,这如何承受得住?” 这句话暴露了他缺乏实际治理经验。
经过片刻思忖,意识到失态之后的袁绍继续补充道:“你等久居边塞,并不了解当前朝政困局。
开春时西园火灾,温明苑多处受损需重建,为此己经向新晋升官吏增收‘助工’资金应对财政压力。
如今朝廷拮据,何来巨财供赏赐南匈奴?因此我认为略表心意即可,更重要是派遣说客说服羌渠,让他了解当下的利益以及南匈奴将来能在朝廷得到的信任提升的重要性。”
尽管沮授试图再次规劝袁绍,但未获成效。
相反,一旁的曹操虽然出自富贵家族,但因宦官背景遭受歧视,所以了解平民艰辛,因而支持沮授和李素的看法:
“本初的想法可能太天真,胡人生活简朴但仍以利动心。
仅凭道理未必能服众。
倘若没有足够的财源安抚这些蛮夷首领,他们恐怕不会乖乖听话。”
李素听到曹操的话暗中赞叹不己:曹操作为一位懂得穷人需求并洞察潜在隐患的人,竟能预见“即使单于认同大义,基层各部落酋长也可能因其自身利益发动叛乱”的局面。
曹操确实聪明非凡,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被袁绍反驳回去,劝谏也无果而终。
更让大将军何进苦恼的是,他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他也清楚,在财政如此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每年要求皇帝支付一亿钱给南匈奴当作报酬显然是不现实的。
他和袁绍大概在想:这怎么可能?真有人会不知好歹,不愿意利用这个表现忠诚的机会来为朝廷立功,还斤斤计较钱的事情吗?
“这事到此为止!就按照袁绍的计划做吧,稍微给点钱表示一下心意即可,其他困难让他们自己解决!”
“大将军!”曹操、沮授、刘备和李素多次苦苦劝谏,但何进仍然固执己见。
------------
通过这一番首言敢谏,李素终于明白了这段历史上未曾记录的决策失误的原因。
袁绍的战略眼光确实不错,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了解底层民众的真实情况和贫苦人的思维方式。
这导致他缺乏对“小人”需求的同理心。
后来曹操评价袁绍时说的那句:“大事不舍身,小事不惜命”,归根结底是说袁绍虽然明白哪些事重要,也知道该如何行动,但在需要下重注时又舍不得冒险,最后机会往往被更果决、更果断的曹操抢走了。
当前的状况应该是尽快勒紧裤腰带筹集资金,不然就不应该征发南匈奴。
但袁绍却把心思花在怎样少花钱上,试图用“忠于大汉的愿景价值观”来说服羌渠单于接受“996”的奉献精神。
(http://qutxt.com/book/1E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