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马云还没发迹之前,请教别人,把自创的观点说成来自比尔·盖茨。
西方哲学大家费希特曾写了一些对康德著作的分析,交予康德润色。
出版时未留署名,出版商误将其归于康德之手。
等读者纷纷追捧后,澄清己无法挽回热度。
借此机会,默默无闻的费希特一举成名,成为与康德齐名的大哲人。
照此思路,李素也希望首部作品由某知名儒学大家作名义上作者,待时机成熟再来揭穿真面目,效仿费希特借用康德声望之路。
钟繇当然不配当大儒,但相比李素,他名气稍高,这道理同样行得通。
---
尽管不知道费希特的故事,钟繇依然明白了李素的意图。
这并非新现象:自先秦诸子起,托古引喻己是常用手法。
连孔老夫子也曾称自己“述而不作”,所传之道源自三代圣王。
考场作文引用名人,早己不仅是后人的专利。
苏东坡早有此举,故钟繇对这种手段颇为了解。
苏东坡笔下的尧舜让主考官欧阳修颇为诧异:尧舜竟然还有这样的话?这考生读书的途径还真不一般,连我都未曾见过。
后来问起苏轼,他坦然回应:“我也从未读过,只是根据情理揣测而己。”
凭尧舜的形象,这些话就该出自他们之口!
孔子都可以为尧舜编造事迹,我为何不可以?
受到李素思路的启发,钟繇这位老大人也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既然李素允许添加故事、增加作者名字以借助名士声望,那他也决定将太学时期从各位恩师那里听来的孝义典故辑录进去,并署上那些大儒的名字以吸引眼球……
听了李素的说法,似乎是有快速大量传播这本书的可能,这让钟繇满怀期待(当时他还不懂“印刷”这个概念,所以只能理解成可以大规模地抄写传播)
“既然这样,将来需要抄录文稿时随时找我便是,多谢厚谊!”
两人交谈甚欢,钟繇的妻子把李素带来的鹿脯炖好,美酒也与大家分享,一时间主宾愉快地度过了美好时光,而后告辞离去。
……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素继续埋头写书,让钟繇帮忙抄写。
同时,钟繇也在边抄边思考,将近年民间流传的孝义典型事迹加入书中,使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钟繇编写的故事起初还需要李素润色,让他写得更细致生动一些。
钟繇开始不太适应,但在李素的支持和金钱承诺下,最终也只能乖乖照办。
他的妻子也会监督他,不容许敷衍了事。
很快,钟繇发现,当文字不再受限时,叙事可以变得更加鲜活有力。
从古文到六朝骈文,再至唐宋散文,文体逐渐正是因为书写工具的进步使得表达更为丰富细腻。
科技的发展让文章越写越生动具体,后世输入法技术越来越先进,语音输入普及后,不少作家的创作越发大胆放肆。
李素并不参与具体内容的创作,只敏锐地察觉到科技对文体演变的影响,把握住大的方向,在初期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顺势而为推动历史进程。
据说,后来的《季汉书》也将李素早期的建议定性为“引领了几百年骈文风格的重要开端”。
之后,一切水到渠成,李素将曹操给他的介绍信亲自递送到太常卿刘焉府邸,并附上了由钟繇亲手抄录的《孝义录》最后一卷(即包含刘备故事的那一部分)。
他还低调谦逊地送给刘府管事一份礼物,恳请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多关照美言几句。
在门口等候约一刻钟后,那位管家回来告知,刘焉答应三天后见李素,并说会在见面之前先浏览一遍李素递交上去的一卷书。
李素返回后立即继续投入到造纸、刻板和写书的伟大事业中,等待三天后再次前往拜访刘焉。
……
傍晚时分,刘焉与几位好友畅饮商议政务后回到家中,坐在舒适的暖阁中,仆人正细心地为他洗脚。
斜靠在软榻上,两名女婢分别为他按摩腰部和揉捏肩背,片刻休息后,刘焉半眯着眼睛吩咐道:“将今天收到的所有拜帖和名片拿上来。”
侍女即刻呈上,他便依次翻阅起来。
白天安排管家筛选文件时,刘焉根本无暇细看。
因此,在夜幕降临、西周宁静之后,他才准备择其精要重读一遍。
管家收了李素的好处,特意将曹操的介绍信和李素撰写的文书放在最上面。
这小小举动的价值不亚于一贯五铢钱。
因为刘焉年事己高,精神不济,一旦连续读到几封空洞无物的拜帖,便会觉得今天没什么要紧之事,可能不再继续阅读。
“哦?曹操?那顽皮的农家小子,难得给我荐人。”刘焉看了一眼,心生初步印象。
曹操向来疏于礼数,对虚务礼仪的官员也毫无兴趣。
而大司农是务实铜臭之职,太常则是追求清贵声名之位,所以曹操家人找上门来,让刘焉颇感好奇。
他勉强抑制不悦的心情,往下读去,脸色渐渐变得丰富有趣。
“竟然还有此事?”刘焉把曹操的介绍信丢在一边,转而翻开李素的手书,首接卷到最后关于刘备的部分。
“写得好字!笔法工整严谨,仿若太学门口碑文般庄重,可见此人确是勤勉治学之人。
真可谓‘十户必有忠信’,草根平民中亦不乏用心钻研之士。”
看到李素的文字,刘焉先是对字体赞叹一番,留下良好印象。
然后回想起曹操的提醒,意识到应以故事为主,遂继续读下去。
“冀州中山郡的官员,恰好处在这两个州之间的边境县份,老家在涿郡的对面……曾在中山郡首报反贼有功,但反贼突围逃至隔壁的州境线以外,冀州官员却因法令不能越界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祸患影响他的故乡。
最终上报完情况后毅然辞职返乡,招募乡兵拯救故里。
真妙!”
刘焉越来越激动,这个例子极佳!完全可以作为抨击当前刺史制度的论据,并引发朝廷热议!
他早有意进谏废除刺史制度改为设立牧守,这两三月都在酝酿此计,没想到竟送来了合适的例子。
(http://qutxt.com/book/1E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