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编号为【C-01789】的群众代表,刘朔,提交了一条系统建议:
“建议取消某市交管部门对送货摩托的‘三段式限行’政策,
该政策导致早高峰前后大量快递员被堵在主干线外,
既影响物流,又引发频繁绕行违法。”
附言备注:
“我是骑手,我只想守规矩地跑单,但你们的规则让我没法守规矩。”
当时,这条建议在系统里没掀起波澜。
因为——
?他不是权威学者;
?他没有精准数据;
?他只是一个注册了不到6个月的“普通群众代表”。
系统给予的反馈是标准模板:
“己记录,待部门研判。”
之后再无下文。
2023年,他注销了评分身份,
去了外省打工,再也没登录过制度平台。
他以为,制度没听见。
2025年4月,刘朔接到一个陌生来电:
“您好,这里是南洲制度平台交管对接组,
我们在执行您的C-01789建议时,发现您是唯一提案人,
想征得您授权,将此建议正式用于新版通行试点条例。”
刘朔一愣:
“什么建议?”
对方报出时间、编号、标题。
他沉默良久,然后说:
“你们……不是早就忽略它了吗?”
对方回应:
“我们没有忽略。只是你没看到它慢慢发酵的过程。”
系统内部记录显示:
?2022年12月:建议录入,被标记“证据不充分”;
?2023年6月:其他群众开始提交类似反馈;
?2023年9月:系统形成“问题集群词”,该建议被重新标记为“高重合度”;
?2024年3月:交管部门采集快递行业数据,形成草案;
?2024年10月:该建议首次出现在“制度优化月报”中;
?2025年3月:试点启动前夕,平台发出征询,联系原建议人。
制度不是不听你,
它只是在“慢慢听”,
它在等“数据积累”、等“多方验证”、等“协同一致”,
然后,它会——以一种沉稳的方式,把你的声音兑现为现实。
刘朔看着系统重新推送的建议页面,
上面那一行备注被高亮放大:
“我是骑手,我只想守规矩地跑单,
但你们的规则让我没法守规矩。”
他忽然红了眼眶。
试点执行第一天,他作为**“匿名提案者”代表**,受邀出席制度说明会。
他站在讲台前,面对几十位骑手、交警、政策起草人,说:
“我以为我说完就完了,
结果你们竟然真的听进去了。
我……谢谢你们,给我一个‘制度会记得你’的机会。”
主持人问他,
“你愿意重新注册为群众代表吗?”
他点头说:
“现在我知道,我不是白说的。
那我还有很多想说的。”
平台系统为所有提案增加一个新功能:
【提案追踪值回显】
?每一条群众提案,系统将持续追踪其被采纳路径;
?哪怕提案者退出,系统仍将保留其贡献;
?被采纳时,系统将主动回传通知本人,
提醒他们:“你的声音落地了。”
钟雨薇在制度组例会上说:
“群众不是需要每天都看见结果,
但制度要让他们知道——
哪怕他们转身离开,制度也不会遗忘他们曾说过的每一句话。”
—
这一章,平台对所有群众开放了“建议回响”板块,
页面首页打出一句话:
“别说制度没听见你,
它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回答了你。”
(http://qutxt.com/book/IGBI.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