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不了解群众,
我们只是,没住过他们家。”
制度共感小组内部会议纪要
“干群互居”制度试点第一期启动
命名为:
“角色对调·七日共处机制”
主要规则:
1.干部群体:中层以下公职人员,来自各职能部门,包括城管、信访、民政、税务等;
2.群众群体:注册满6个月、评分频次高、参与提案达一定标准的群众代表;
3.匹配原则:完全抽签,随机配对,避嫌与回避自动生效;
4.共处内容:干部入住群众家庭,连续生活7天,全程无任何公务权限,完全以“普通人”身份共处;
5.监督记录:群众每日记录观察报告,上传系统;干部也需每日写“共感笔记”,次日公开互评。
南洲第一组,抽签结果如下:
?市信访办主任科员 李春阳
分配至群众代表【C-02433】家庭,职业:出租车司机
居住地点:老城区三层无电梯筒子楼,无热水器,三人共住一间。
?市税务五所审计员 郝丽
分配至群众代表【C-11452】家庭,职业:个体经营者,主售早餐
居住地点:郊区早市旁自建房,无独立厕所,起床时间:凌晨4:10。
第一天,李春阳凌晨5:50被闹钟吵醒,
看到对方一家三口早己穿好衣服,准备出摊。
早餐桌上没有抱怨,只有一盒辣白菜和煎鸡蛋。
他原本想问:
“你们有什么困难可以反映到我们这边
但他没说出口。
因为他忽然意识到,
他什么都处理不了。
这七天,他不是干部,他只是“李春阳”。
第二天共感笔记,他写:
“这户人家没跟我抱怨一句话,
但我从没这么强烈地感受到,
我们做的那些‘流程标准’,
对他们多难懂,多难接近。”
他记录了一件事:
那天晚上,群众代表打开手机,指着他家的照片问:
“你说我们家这种,
申请公租房有希望不?
我申请了三年,排号一首没变,
是不是填错地方了?”
李春阳愣住了。
因为那张申请表,是三年前他的科室统一下发的版本,
他自己都觉得难懂。
七天结束,系统平台自动生成【共处记录报告】。
每一组结尾都需要由群众填写“理解指数”和“共识指数”,满分10分。
群众代表【C-02433】写下:
“他第一天连蹲厕都不会用,
第三天就能不说话地帮我妈炒菜、我爸打水。
他不太会聊天,
但他确实学了。
我给他打8分,
少两分,是留着下次给他进步的。”
干部李春阳在最后一夜给制度平台写下一句话:“如果不是住进他们家,
我永远不会明白‘窗口’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我以前总说‘群众来反映问题’,
但他们只是想来‘问能不能活得容易一点’。
下次,我听得更清楚一些。”
群众共处日结束后,制度平台开启公开观摩反馈环节,全市范围内所有群众代表和干部可以浏览“互居日志”和“共感评估”,系统自动分析关键词、态度变化、信任指数曲线等,建立干群信任热力图。
在南洲城区西部的热力图上,一个区域首次由“橙偏灰”转为“绿光点”。
该区域正是——李春阳住了七天的地方。
制度共感小组负责人钟雨薇公开点评道:
“群众从没要求我们做神,
他们只希望我们像人那样走进他们的生活。
这一次,我们终于做了一次‘不端架子的人’。”
干群共处机制,试点成果一览:
?提交互评日志总量:342份
?平均互感指数:7.85 / 10
?干部愿意复住意愿比例:68%
?群众希望再次接待意愿比例:74%
更关键的是群众代表自发组成“制度反哺圈”,提出:
“我们能不能反过来,也体验一下干部的生活?
我们提建议,也该明白他们是怎么在流程里拼命周旋的。”
平台采纳建议,立项第二期试点:
“群众驻岗·公务一日通”机制启动。
刘朔,那位当初的骑手代表,也报名了。
他说:
“制度听过我一次,
那我也去听听它在说什么。”
制度不是单向输出,
制度的信任,是彼此看见彼此后才形成的。
这一章在制度平台首页上线,点击量突破百万,
标题就用了一句群代表的原话:
“你说我们离你太远,
我们就站到你门口。”
(http://qutxt.com/book/IGBI.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