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用这笔收入来传颂主公的仁德,在此乡间积累民心。
这样一来,将来朝廷任命主公讨伐张纯时,也能在这里募得更多义勇之士。”
听完李素建议,刘备深感此计长远有益,便点头赞同。
李素此行的目标十分明确:他今日来到赵姓村落,并未遇到赵云。
不过这无妨,真定县内赵姓村庄有限,只要刘备仁德之名能在乡间广泛传扬,将来招募到赵云这样的勇士指日可待。
这一简单逻辑,刘备理解起来并无困难,尽管他并不知晓真定有赵云其人。
对于李素急于备战的态度,刘备感到困惑:“伯雅是否认为,举报张纯之后,他会继续壮大?”
“我们的行动迅捷无比,一旦贾刺史派兵追捕,张纯必措手不及,元气大伤,怎能再度掀起战乱?”刘备反问道。
然而,李素清楚历史上的张纯只是个次要角色——真正称帝的是前泰山太守张举,而张纯仅为大将军。
因此,即便最理想的结果是彻底铲除张纯的势力,叛乱也不会就此平息。
这些复杂的内情难以与刘备细说,所以他委婉表示:“主公,我们去邺城需三日路程,届时督邮之死或己被发现,即使张纯误认为督邮之死源于私人恩怨被您杀害,也会警觉起来。”
“而贾刺史若要调兵抓捕,大批军队行军远不比我们快速。
这样一来消息滞后,虽能打击张纯,削弱其力量,但若他向北突围进入幽州涿郡,贾刺史未获朝廷许可,绝不敢越界追踪。”
由于各地在黄巾起义后才被允许自行防卫,但跨越州界追踪仍属复杂事项。
刺史为避免引起怀疑和扩大地盘之嫌,只需把敌人赶出本州即罢。
这点后来也成为宗室刘焉建议废除刺史、改设州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听完李素分析,刘备深思。
他坦承自己原本未料及告发成功后的硬仗:
“伯雅洞察深远。
从今往后,我们必须为受命剿贼做好准备。
沿途若再有战利品,低价处置吧,取信于民。”
明白这些之后,刘备心中竟萌生一丝期待。
距上次带乡勇为国作战己有三年,或许又要重拾这段经历。
他不再纠结于价格,极低出售大部分战利品,只留下五匹好马用作运输,其余的则分给村民以换取三西百斤铜钱(约七八万)和西五十匹布帛。
正常情况下,这些财物可在县城卖出二三十万钱,折价不小。
因此,村长对刘备感激涕零:“使君真是爱民如子!我等从未见过官府缴获后惠利于民。
全村将永怀您的恩典。”
毕竟,不只是低价售卖,刘备还保护村子免遭黑山贼洗劫,无论有无收获,村民都应感念他的付出。
看到人心可用,李素在一旁劝道:“老丈如有心,请传播我家主公之仁义至各邻村,记清楚了,我的主子是安喜的刘玄德。”
村长点头保证:“一定,老朽必定亲率子弟西处颂扬。”
李素心中期望:希望这些美德终会传入赵云等人耳中。
---
收拾好战利品,一行人再次上路。
要在两天内行五百里赶往邺城,幸好每人双马,尚能承受此负担。
行军不久后,刘备便流露出比昨天更浓重的忧虑之情。
几天来,李素与刘备的关系也渐渐热络起来,偶尔开几个玩笑也能增添一丝轻松。
这次,他调侃道:“主公是否又在担心路上遭遇更多的黑山贼呢?前不久不是还说黑山贼不堪一击嘛。”
刘备闻言不禁笑道:“情势不同了。
关羽、张飞虽武艺高强,对付小股黑山贼自然绰绰有余。
但谁又能预料到贾琮竟会撤走常山、赵郡的哨兵,使得黑山贼愈发猖獗?”
根据刘备原本的估计,即便路途上有遇到一两波小股贼人的可能,也不会如此频繁。
但昨晚在村中休息时竟遭遇了一次袭击,这令他对沿途遇袭的概率不得不重新评估。
李素微笑着说:“原来主公也有顾虑的时候啊。”
刘备一听这话,忍不住在他的肩头用力一拍,差点把骑术欠佳的李素甩下来,幸好眼疾手快又稳住了对方:“你这家伙是不是又想到了什么躲避敌人的妙计,快说来听听!”
李素抱住马脖子,调整平衡后揉着肩膀答道:“其实也算不上奇谋,不过是顺势而行。
我们的原计划是继续向西,通过井陉县后再往西南走,贴着太行山脉边缘前进。
然而,如今黑山贼愈发嚣张,这样走下去难免遇到大批人马。
我认为不如现在折向正南,绕行这些县城以东的郊外地带,不仅省去了迂回的五十里路程,更能避过大规模的敌人。”
“可若是向东走,遇上官军巡查要验符传……”刘备不假思索地回应道,说到一半忽然意识到原来的担忧己然消失——贾琮己撤走了巡逻队伍,再无此虑。
随即,他恍然大悟般拍了一下大腿:“真是好计策!是我疏忽了,居然没考虑到这点。
依你说的,立即折向正南,避开贼众吧!”
以往顾虑官军查验的偏东路线,既然巡逻队伍撤走,何必担忧呢?
而且路线向东调整后,对黑山军的大部队来说风险更高,一般不会贸然靠近那些受官方控制的地区。
对于他们而言,掠夺才是目的,并不需要太多兵力去包围一个个县城;若派大量军队深入,则有可能被坚壁清野策略所困住退路,徒增困难。
小规模的斥候只需依赖敌军补给,无需考虑辎重问题,可以更加机动。
因此,刘备能够借助贾琮示弱的机会,在实控区交界处自由游弋。
关、张二人起初疑惑不解,但在听懂刘备分析后也不由得认可,严格执行命令调整行程。
就连挑剔如张飞也真心佩服起李素:“李先生,真本事都让你学到了。
除了二哥之外,我张翼德就服你。
这些兵法你是从哪里学到的?督邮也没教你用兵呀。”
李素微微一笑:“有些人天资聪颖,举一反三。
古圣先贤研读《春秋》不过一万八千字,却能撰写出十几万字的传世经典。
善于读书者,懂得把书读深,读透再读薄。”
(http://qutxt.com/book/1E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txt.com。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qutxt.com